20世纪以来,中国散文家层出不穷,愤世嫉俗的鲁迅,讽刺幽默的老舍,古朴厚实的沈从文,善感又超脱的张爱玲等等,他们的作品硕果累累,如今大都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经典。而梁实秋的散文集却创造出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记录,其中生活美学系列散文集更是好评如潮。
这本《梁实秋生活美学》是众多生活美学散文系列中的其中一本,日常生活被描写得又细致又艺术。读完最大的感受是,佩服梁先生对生活的热爱。
他的散文真正是来源于生活, 他的创作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吃饭、饮酒、旅行、穿衣、睡觉、动物、散步、理发、书房、生活习惯、生病、玩乐等无所不包。 他深情的观察每一样东西,也能实在的总结出一些人生感悟和生活态度。
比如他写道:无客时嫌岑寂,有客时嫌烦嚣,客走后扫地抹桌又有一番冷落空虚之感,人是永远不知足的;初喝六安瓜片时有荒野气息,思品后清香不俗,滋味虽好,不及痴想时香;一同旅行的人太多了嫌闹,没人陪着嫌闷;真正的理想的旅行伴侣需要具备很多条件,不能打鼾、不能蠢头呆脑、要有说有笑,有动有静,静时能一声不响的陪着你看行云,听夜雨,动时能在草地上打滚像一条活鱼。
梁先生厉害的是他把生活的细节和你内心所感受到的,都细致入微的写出来,让人感有感同身受。在那些日常的行为里,跳出了生活的肤浅,再用艺术的眼光,审美的情怀来灌注。
写日常生活的散文确实更能与更多读者产生情感共鸣和为读者所钟爱,但是他的散文广受人们喜爱,除了选取了老少咸宜的日常生活作为写作视角外,更重要的是他把日常生活写的有趣有味,把生活的大事小事写活了,写出了他独特的幽默感。
时常惊叹男生吃起肉来大快朵颐的样子,梁先生却把男人的“馋”是形容得特别贴切又形象,他说男人的嘴,在吃的方面的时候多,吃饭必要有肉,几天不见肉,他就会喊“嘴里要淡出个鸟儿来”!若真是三月不知肉味,怕不要淡出毒蛇猛兽来!有一个人半年没有吃鸡,看见了鸡毛帚就流涎三尺,一餐盛馔之后,他的人生观都能改变,对于什么都乐观起来,看到这段就乐了,其实不仅男人会这样,很多女生的烦恼也是没有一餐肉味解决不了的。
年轻人没有不好照镜子的,在店铺的大玻璃前照一下都是好的,总觉得大致上还有几分姿色,后来这顾影自怜的习惯逐渐消失,到了中年,抬头时横着纹,心想那是抬头纹,可是低头也是那样。云淡风轻的道出了人们年纪渐长,蓦然已是中年的匆促惆怅之感。
当谈到孩子时,他劈头就说:我一向不信孩子是未来世界的主人翁,你正惊讶,他又补一句,因为我亲见孩子到处都在做现在的主人翁,两句话,就把孩子称王的现象全形容了。
梁实秋散文里的幽默是自然而然散发出的雅趣,把日常生活的事物写得让人会心一笑很是难得。在他的笔下,所有吃食都是人间至味,所有的花草树木都渗透着诗情和情味。
正如梁实秋书中所言:如果沾染上书瘾,势必呆头呆脑,变成书呆,这样的人在人生的战场上怎能不打败亏输?所以我们要钻书窟,也要从书窟里钻出来。书册埋头何日了,不知抛却去寻春。是老实话。梁实秋先生在生活中也是恪守这样的信念。
他一心钻入了文学的书窟里,花费了四十年的时间,仅用一只笔把艰涩难懂的古英语《莎士比亚全集》翻译成中文。还翻译了十几部其他著作。在最后的老年余晖里,他还曾想把中国灿烂光辉的文化发扬到国外,让世界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文学,可惜《中国文学史》翻译未完成,临死前笔还放在纸上。
他的一辈子除了写书、翻译书、念书,吃晚饭就在书房里耕耘。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老舍的夫人给他写的挽联为“实秋,著作等身”,就是说他的著作落在地下,跟他的身体一般高。据梁实秋的长女在采访中补充道:不是等高,是好几个身体那么高,写的太多了。现在文学家像他写的那么多的,恐怕也是绝无仅有了。
同时他又从书窟里钻了出来,从忙碌的生活中脱身,不受世俗琐事的烦扰,不沉溺于物欲横流,让繁忙的生活节奏舒缓下来。于庸庸扰扰中寻一份宁静,于自然山水中获得片刻的休息,寻求精神上的放松与愉悦。在日常生活的琐粹事物中,用美的心灵去观察肉眼随处可见的景和物。
忽然发现,那个时代的散文家,他们并不是老古董,他们是文学家,更是生活家。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人这一辈子,要永远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心,永远有一份任性,生活才会有有趣。这就是所谓的:生活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