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说起唐朝,我就会想起一个惊才绝艳之人,他就是李恪,唐太宗与隋朝如意公主之子。那个同时拥有杨隋、李唐和独孤氏三大豪门血脉的高贵男子,那个因太过优秀而被长孙无忌深为记恨的吴王李恪,那个我极为喜欢的历史人物。
历史上记载:"恪善骑射,有文武才,其母隋炀帝女,地亲望高,中外所向。"若抛开与杨隋的芥蒂,一心只为江山社稷,李恪绝对是储君的不二人选,比起懦弱无能的李治,只有他即位,大唐盛世才会得以绵延。然而,长孙无忌却害怕家族将会失势,坚决反对李恪而拥护自己的亲外甥李治,断了太宗的念想,殊不知,他在斩断李恪的储君希望的同时也葬送了自己的家族,不过那是以后的事了。
世人皆知,李恪与高阳公主少年时情谊深厚,长孙无忌借高阳公主谋反一事,诱使房遗爱故意构陷李恪。更可恨的是,李治本意饶过李恪,他却百般阻挠,引得同室操戈,其用心不可谓不恶毒啊!
永徽年间,李恪含恨而死,死前心中对长孙无忌的弄权之举十分痛恨,并发下"如果社稷有灵的话,长孙无忌将要灭族。"的重誓。天理循环,因果报应,原是死前的愤怒与不甘,谁料现世报竟来的如此之快。更为讽刺的是,长孙无忌的死与李恪的死出奇的相似。长孙无忌记恨李恪,诬陷他至死,而同样的,武则天十分讨厌长孙无忌,便授意官员罗织编造他的罪名(但是构陷良臣近戚的罪名的确是真的),李治本意饶过李恪,但长孙却说国家法度不可以徇私,不让李治放他一条生路,而轮到长孙无忌时,同样有人这样劝说李治。与其说长孙无忌是死于李治的不留情面,倒还不如说他是死在了自己的玩弄权术之下。长孙无忌一族被流放从此也没落了,世人也都认为他该有此报,真是天理昭彰,报应不爽啊!
长孙无忌固然也曾对社稷有功,原本李世民立李治为储君,希望他的仁厚能够避免自己当初的手足相残,而长孙无忌以一己之私构陷近戚,惹得同室操戈,违背了太宗的愿望,他死后又有何颜面去见太宗呢?而李恪,终究还是被埋没在了权势的斗争之中。
恪,本义恭敬,恪遵,恪慎,李恪的一生恰如其名啊!除了年少时的罢官风波,他统治百姓,作为屏藩保卫国家,用义来处理政事,用礼来控制欲望,外有忠君之美名,内存孝顺之美德,这样的他如此优秀,又与太宗如此相像。如果说李恪的性格缺陷的话,大概就是他不如父亲刚毅决绝,没有奋起反抗的勇气和决心,然而这与他的生活背景相关,怪不得他。
李世民生于隋末暴政之时,时局动荡不安,李家又被卷入了争权夺势的暗流之中,他四处征战,经历的斗争实在是太多了,故而他不会任人鱼肉。而李恪则不同,他生长的时代是安定繁荣的大唐盛世,没有经历过流离的生活,又一直站在高处,没有参与过争夺,即使没有受到高阳公主的连累,他也斗不过在宦场沉浮多年又老奸巨猾的长孙无忌。所以面对谋反的罪名,他根本无力反抗,只能成为政权争夺的牺牲品。他如同一把蒙尘的宝剑,积尘尚未擦拭干净,便已被无情折断,留下的,只是后人的惋惜与追思。
高处不胜寒,离权力中心最近的位置往往也最危险,如果,他没有生在皇室,如果,他可以远离纷争,那么他一定是清风霁月的潇洒公子,闲时吟诗作对,抑或是策马风流,都可以自在逍遥,一世无虞。
我曾无数次地假想,如果历史改变,如果登上那至尊之位的人是李恪,那么又会是怎样的结局。我不敢去猜想,如果他当了皇帝,还会是我喜欢的那个人吗?在无情的皇权下,他还能独善其身,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吗?我想,他一定会在朝堂这阴诡地狱里被磨得冷酷无情吧。我应该感谢这历史,在牺牲李恪的同时,保持了他昔日的光彩夺目,让他仍旧完美如初。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我恰巧喜欢悲剧,悲伤的结局往往更能使我震撼。我不愿接受李恪在肮脏的皇家步步沉沦,变得不择手段,那就干脆让他在得意时被突如其来的构陷骤然毁灭吧!生前的盛名,死后的极致哀荣,让他没有一丝污点,依旧是我喜欢的样子和性格,是我心中永远的李恪!
今生今世,悲剧已经酿成,命运已成定局,只愿来世,能生在寻常人家,余生里有人鲜衣怒马,陪他看烈焰繁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