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5)
思道 20170506
今日读的是第二部分,外交:一生秋风裱糊匠
借师助剿与战略重新定位
对于所谓的“借师助剿”,即清王朝借助外国兵镇压国内的起义军,如太平天国义军、回捻义军等,以往一直很不能理解,仅当成是清王朝昏庸腐败无能之表现。客观视之,其不得已有之,更多的是当时朝庭的战略定位及对威胁政权的反思结果。这期间,内政外交上确定了“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战略。
原来,当时的咸丰皇帝也是激烈反对借兵的人。1860年的英法联军入侵,咸丰仓皇逃往热河,英法占领北京,原以为洋鬼子会向以前改朝换一样,取而代之,可接着发现,英法联军所图并非此地此民,一番谈判,赔钱、通商,洋鬼子居然撤了。于是当政者发现三观颠覆了,原来洋鬼子的威胁并不是真正的生死存亡的威胁,而太平天国义军、回捻义军这些才是要改朝换代,将他们置之死地而后快的。于是集中精力,灭了太平天国、回捻义军,才了清王朝半个世纪的苟延残喘。
当然,洋兵也不好控制,比如在攻苏州时,李鸿章既怕洋兵抢了自己的风头,又怕洋兵攻城后拒不撤并形成“太阿倒持”的局面,确实是两大矛盾心态毕露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