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那就一定能做出使自己吃惊的成绩来。
――马克吐温
在学习中成长,于反思中前行
今天,我们所在的徐文祥语文工作室进行了2020年的第一次课例研讨,大家再一次走进了于老师“素朴又不乏婉转,简单又耐人寻味”的语文课堂,忙碌工作的同时,能有这样一个角落,让我们去学习、去研讨、去碰撞、去反思,去成长,实在是一种享受,一种馈赠。
8:30的准时相约,是我们成长的姿态。
忙里偷闲,热情研讨,是我们成长的步伐。
大家研讨的热情也点燃了我,让我忍不住在研讨结束后,能再次拿起书,细细品读,针对自己的总结,再次进行修改和补充。研究于老师的课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每一次研讨都有新的收获。尤其是今天,通过大家真诚而又多方位的交流,让我对于老师执教的《月光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更深的理解。
一、多学科融合
研究于老师的课,我们不难发现,于老师的课真正做到了多学科融合。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学习《草》一课时,于老师随手一幅“草原图”,让学生对“离离”这个词有了更具体,更形象的理解。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形诗。”于老师的课堂对它进行了最好的解读。
今天,我们研讨的《月光曲》这节课,于老师用音乐进行导入,课堂中两次巧妙地运用了《月光曲》,既与文章的内容相关联,又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愉快的学习情境。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认为:“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他通过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它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因此,在进入新课时,我们可以通过播放与课文内容及情感相同或相近的音乐来烘托气氛,将学生带入情境,从而增强他们的直观情感,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时空距离。”于老师正是这样做的。
片段一:上课铃声落,师生问好之后,片刻,教室里响起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月光曲》。声音由弱到强,由强到弱。于老师就在这优美的《月光曲》中介绍作者,立刻使学生入情入境。这一处音乐的运用,既使学生初步感受了《月光曲》的美妙,又很快地把学生带入课堂,带入了文本,为整节课学生的学习,以及对文本的理解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片段二:于老师在带领孩子们理解了“陶醉”一词后,让学生静静地再听《月光曲》,去体会兄妹俩在听到这首曲子时的震撼和美妙的感受。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此时此刻,要求学生读得声情并茂,感情投入就有了基础,学生在有声有色的朗读中陶醉就十分自然了。
于老师精心地设计每一节课,巧妙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在愉悦的情境中得到升华。让学生在愉悦中领悟,在享受中提高,这是语文教学的极致。
二、文本解读,以小见大。
于老师总是能巧妙地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小中见大,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而达到情感的升华。
片段一
师:从“断断续续”这个词中,你们看出了什么?
生:因为离得远,有时听得见,有时听不见。
师:是这样吗?再读读,再想想。
生:从这个词中,我们可以看出琴弹得不熟练。因为下面说了,姑娘“总是记不住怎么弹”。
师:这位同学的读书方法值得学习,它不是孤立地理解词语,而是从全篇考虑,联系上下文理解。
(于老师的课堂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时,于老师没有进行过多的引导,更没有直接告诉孩子答案,而是鼓励孩子再读读,再想想,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的理解便有了深度,同时,于老师特别注意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日积月累就会转化为自学能力,这也是我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真正意义所在。其次,我们知道,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依赖于反复的练习,于老师坚持做下来了,这也是我从于老师身上学习到的一种精神,从小处入手,持之以恒。)
片段二
师:“幽静”的意思大家知道吗?谁能把这个词的意思通过朗读告诉大家?请注意两个“小”字――小镇,小路;那天晚上还有月光;远处,还传来断断续续的钢琴声……
(这一环节,于老师是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词语的意思。通过于老师的朗读指导,学生能抓住重点词语,读得入情入境。在情境中感悟词语,印象肯定更为深刻。)
片段三
师:你从“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这句话看出了什么?
生:从这句话我看出这位姑娘很懂事。
师:是的,她很懂事。“懂”什么“事”他是随便说说吗?
生:不是的,她很想去听音乐会。
师:应该说,她很想去参加音乐会。很想去,但是又说是“随便说说”,什么意思?
生:她怕哥哥难过,安慰哥哥。
(于老师这一环节的设计,让我印象最为深刻,于老师紧紧抓住抓住“随便说说”一词,让我们体会到了姑娘的懂事,体会到了兄妹之间的手足情谊,同时让孩子们抓住了文章中的情感这条线。读书就应该这样,通过字词句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片段四
师:从“苏醒”这个词,你能看出“陶醉”是什么意思吗?
生:听入迷了,什么都忘了,连贝多芬走了都不知道。
(借助词语理解词语,于老师这一问题的设计真是巧妙,可见于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这也正是我们接下来需要学习,需要努力的方向。)
整节课中,于老师都注重培养儿童良好的读书习惯,于老师不断提醒学生“读书要仔细,字字入目”,如:当学生读到“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时,于老师提醒学生注意这两句话的“座”和“坐”字,于老师强调,前面的是座位的座,是表示名称的词;后面是坐下的坐,表示动作的。我相信这两个字也一直在困扰着我们语文老师,我们总是给学生一遍一遍地强调,学生总是不断地出错,有的孩子从小学一年级一直错到小学毕业,我们要做的就是像于老师这样,让学生读书时读得仔细,字字入目,让学生和这些易错的字,经常见面,长期训练,坚持不懈,这些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
二、写作提升,从课文着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便是语言,因此,语文教学要更加注重语言的学习与实践,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
听、说、读、写能力最有效的训练途径就是“读写结合”。于老师就紧扣听说读写这语文四要素,把阅读课作为训练场,目标明确,训练得法,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就在这一次次润物细无声地训练中得到了有效地提升。
在本课中,于老师首先出示例句,让学生学习联想这一写作方法,以及感悟联想在本文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在这里把月光比成了银纱,这是由月光引起的联想。慢慢升起的月亮、月光下波涛起伏的大海又是由《月光曲》引起的。于老师又通过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感悟发现,删除联想的内容,这段文字就失去了99%的美。通过对比,于老师让学生明白了,写文章的时候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得很具体,又能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表达的更充实,感情就会更深刻。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在读懂了课文之后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这也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小学语文课文就是一个载体,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学会作者的写作方法。于老师的课告诉我们: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不仅仅是在作文课上,而应该是在每一节语文课上。
成长的道路上,我们的身边从来不缺少榜样。
付军丽老师说:在细致研读于老师《月光曲》教学实录的时候,我真切地感受到于老师的课堂就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地方。在这节课中,于老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概括能力、复述能力、倾听能力、朗读能力、理解能力、联想能力、写作能力、书写能力……使学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付老师通过自己深刻的理解,并加以举例,详细地进行了阐述,让我为之惊叹。这是怎样的细致解读?又是怎样一种成长的姿态?
牛主任在做总结时说:专业成长最需具备的是反思能力。是啊,我们研讨于老师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收获最宝贵的经验,给学生最专业的陪伴,这不正是我们每一个大道人应走的成长之路吗?今天的我,在学习中感悟,在交流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这不正是我们超前善后理念最好的诠释吗?
成长是一场追赶,追赶别人,追赶自己,虽然很累,却乐此不疲,不是吗?
名师的课堂,内蕴深厚;名师的课堂,历久弥新。新学期,让我们继续在徐老师的引领下,品名师课堂,悟教学精髓,筑教育梦想,成大道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