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襄王的无奈
这是周襄王十年时期的诸侯形势图。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周王室夹在晋、郑、楚、秦之间。当时西面的秦穆公正在和西戎打的你死我活,无暇东出;北面晋国刚刚和秦国打了一仗,尚在恢复元气中;齐国的齐桓公刚过世,几个世子正在为国君之位大打出手,霸业不再;东面的郑国,和周应该算得上是唇亡齿寒的关系了,可是,当楚国打过来,它就事楚,当晋国打过来它就服晋;南面,楚国的势力范围已经波及到中原来了,这才是周襄王最头疼的地方。
面对这种形势,周襄王是如何防范楚国北上的呢?
既然郑国已经靠不住了,他把目光投向了郑国的东面------宋国。
战略支点
宋国,于公元前1039年立国,开国之君是前朝商纣王的兄长微子启,为周天子所封的一等公国,出身世家,这种高贵的血统,让宋国子民天然的具有心理上的优势,但是随着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这种优越感反而成了他们的枷锁。
南面的息国、蔡国、陈国等已经成为楚的附庸,宋国已经是事实上的前线地带了。在这种情况下,寻求外援,成为了宋襄公的必然选择。既然宋和周都处于相同的窘境,战略合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那么,既然存在着相同的诉求,他们采取了什么防范措施呢?
1 政治联姻
公子鲍美而艳,襄夫人欲通之,而不可,夫人助之施。昭公无道,国人奉公子鲍以因夫人。 ------《左传》
这是《左传》里记载的一件事,襄夫人为王姬,王姬何人?就是周襄王的姐姐,嫁给了宋襄公。公子鲍,是宋襄公的孙子。字面上看,因为公子鲍长的太帅气了,王姬想和他私通,却被拒绝了,后来王姬把他灌醉了,并且许诺扶助公子鲍成为宋君,这才完成苟且之事。
王姬和公子鲍这关系,一个是奶奶辈,一个是孙子辈,这样作乱宫闱,不是僭越人伦吗?后面我会再提到这事,此处先搁下。
2 会盟诸侯
齐桓公死后,齐国陷入内乱,宋襄公抓住机会,大搞诸侯会盟,践行齐桓公“尊王攘夷”的路线,借助中原诸侯的力量,拉拢他们一起抗楚。第一次会盟,只约了几个小国,有了经验后,他想搞把大的,但又知道自己影响力不足,怕是别的诸侯不来,于是他采取了一个策略:花钱请楚王来会盟,楚王来,别的诸侯也就来了;然后会盟时,用道义拉拢中原诸侯一起向楚王施压。
应该说,他这个方向是对的,但是宋国毕竟实力不济,与会诸侯好多是楚的附庸,怎么可能听你的呢?结果就是盟坛之上,楚成王将他挟持为人质,然后带着他去攻打宋国了,最终,楚国成了盟主,楚国势力甚至达到了鲁国地带。
面对这种形势,如何突破呢?
3 泓水之战
公元前638年,郑文公赴楚朝礼,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宋襄公及周襄王。周以“礼”立国,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一个中原诸侯去“荆蛮”之地朝礼。这说明,楚国势力在加强北上。只要在郑国切断,就可以打通宋周,楚国就会被屏蔽在中原以南。
于是,宋襄公出兵伐郑。
楚成王看穿了宋襄公的战略意图,挥师北上,楚宋两军在宋国的泓水遭遇,最终宋国战败,宋襄公亦身受重伤,转年不治身亡,临终前立下遗言,楚为宋之世仇,不可请和。可怜他的仁义大旗随他一起湮灭在了历史尘埃之中。
三年后,即公元前634年,楚成王再次北犯宋国,这次,楚国没有那么幸运,后来晋国加入战团,演变为晋楚之战,在城濮大败楚军,晋文公得以晋级盟主,成为继齐桓公之后的第二位霸主,楚国的势力被赶到郑国以南。
公元前617年,楚联合蔡再次北犯,欲攻打宋国,两军未交战,宋昭公就直接请和了。
王姬乱闱
这一切,被宋昭公的“祖母”看在眼里,这样下去,宋国怕是也要沦为楚的附属国了,怎么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换帅。
于是就出现了刚才说的,借助自己的权势、风韵,将公子鲍配置成自己的代理人。所谓有钱能使鬼推磨,那几年宋国连遭天灾,粮食歉收,饿殍千里,公子鲍拿出自家财产、粮食赈灾,最后没钱了,王姬亦是倾囊相助,通过这种“厚施买国”的办法,几年之间,朝野人心尽归于鲍。
《史记》载:“昭公出猎,夫人王姬使卫伯攻杀昭公杵臼。弟鲍革立,是为文公。”
终于等来时机,公元前611年,趁宋昭公外出围猎,发动宫闱之变,公子鲍即位为宋文公。公元前606年,宋楚双方在大棘再次开战,宋国又一次败北。
结束语
春秋战国,许多诸侯之间其实都存在姻亲关系,但是一言不合就开打,本是男人的战场,女人却不得不走上舞台,成为玩偶。不得不说,王姬是一个非常有谋略的人,一个如此柔弱的女子,周旋于“春秋无义战”的诸侯、权臣之间,一个不小心,就是粉身碎骨,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延长国祚,牺牲自己这点名节似乎也就算不得什么了。
周王室也不是被动的挨打,他也在尽自己所能,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争取打开生存空间,只是,“世道”在变,人也要跟的上才行。
所谓《周易》,易者,变也,曾经的王道,已经不堪重负,紧紧守着它,怎么可能适应新生的王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