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取消学业水平考试大纲,课堂教学如何改?
王营
11月29日,教育部在山西长治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透露,教育部刚刚印发三大重磅文件,其中包括《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简称《考试命题意见》)。
《考试命题意见》指出,要注重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考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严格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科学命题,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促进学生认真学好每门课程,完成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学业。
初中学业水平(中考)考试大纲,是各地市教育主管部门为组织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中考而出台的指导性文件。一般情况下,考试大纲包括各科考试范围、命题指导思想和要求、各科样题等几个方面,对于初中教师指导学生备考产生过积极作用。
然而,无论考试大纲制订的多么完备,也不可能涵盖国家课程标准提出的所有要求,有的地方的考试大纲为了追求中考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一些内容和要求过高,甚至与课标相抵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唯考试大纲“马首是瞻”,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练什么,不考的内容坚决不教、不学、不练,从而造成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产生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欠帐,影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初中是义务教育,既然国家已经制定了明确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就应以此为依据组织教学和考试,检验学生是否达到初中毕业的学业要求,各地无须再另起炉灶,制订一个考试大纲。因此,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是初中教育目的的回归,必将对初中各科课堂教学带来有益的影响。
首先,教师要精研各科课程标准,科学制订课堂教学目标。不可否认,大多数初中教师在备课时,只知有考试大纲、不知有课程标准的现象并非个别,许多教师从初一开始就瞄准中考,依据考试大纲要求备课、上课。等到了初中毕业复习阶段,更是把考试大纲奉为圭臬,复习、训练、模拟考试都围绕着考试大纲转。这样做,也许学生中考时能考一个理想的分数,但并不一定有发展的后劲。
取消考试大纲,要求初中教师要全面把握课程标准,按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科教学要求,选择学习内容,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教师要在精心研究课标的基础上,将学科“三维目标”分解到每一册书,每一个单元、章节和每一课时,形成完整的学科知识和能力训练链条,据此设计每节课的教学活动、学习任务、作业训练,编制诊断性考试试题,进而引导初中教师在课标指导下进行教学和训练。
其次,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考试命题意见》指出,试题命制既要考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注重考察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要求的提出,基于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是对以讲为主的知识灌输型课堂提出的一个严峻挑战。
深度学习是一种沉浸式学习,即杜威所主张的“U型”学习。他认为,书本知识具有不可教性,不能直接进行传授,而需要让学习者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即知识的学习需要经过还原与下沉、经验与探究、反思与上浮的过程。这一过程恰似一个“U型”的过程。
注重考察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度学习,让学习真正发生,使学生沉浸在解决问题的愉快体验中,而不是靠教师外部的强制灌输。教师要在深入了解学情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制订教学目标,通过问题和任务引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学生置于解决问题的情境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提高新能力。
课堂教学的意义是什么?美国教育学者内尔·诺丁斯认为,课堂是师生自由探索人生意义与生活方式的无限可能的领地。不少课堂教学改革为证明其有效、高效,不恰当地企求“多好快省”,结果剑走偏锋,欲速则不达,置学生的长远发展而不顾,走向教育的反方向。因此,今后评价一堂课的标准不再是教师传授了多少新知识,也不再看教师讲得如何,而要看学生学得如何,学习是否真正发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如何,解决了生活中什么具体问题。教师只有在日常教学中坚持这样做,并通过训练落实这一要求,学生才能适应未来的学业水平考试。
再次,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学习的能力。《考试命题意见》还指出,结合不同学科特点,合理设置试题结构,减少机械性、记忆性试题比例,提高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比例,积极探索跨学科命题,提升试题情景设计水平。
学科综合是未来中考、高考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所谓核心素养,最大的特点在于强调学生“真实的学力”,真实的学力不仅反映出学生每门学科的基本素养,而且强调跨学科之间的通用能力。因此,取消初中考试大纲后,学科教师要牢固树立综合意识,打破目前学科教学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局面,挖掘现有教材中开展综合学习的内容和因素,跨学科备课,引导学生有效开展不同学科之间的主题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