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Q心理的后台中,有父母咨询我说:“你好,我儿子今年16岁了,很叛逆,我不知道怎么教育他,想请教一下你。”生活中,也有父母和我说:“我11岁的儿子不和我说话。当他放学回来的时候,我努力让他看到我对他感兴趣,会问他这一天过得怎么样啊?有没有什么和我分享的啊?我得到的回答通常只有两个字:‘很好、没事、还好、没有……‘他以前经常和我聊天的,现在是不是有开始厌恶我了呢?”
当你有一个快要进入青春期或者已经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他不厌恶你,或许他不喜欢你的审问。面对和孩子的距离感越来越明显,作为父母,你的感受是什么呢?有的父母会有种被孩子排在心门外的失落感,有的父母则感到有一种失去控制的恐慌感……
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和家长说话了呢?
我们先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这个时期的孩子,身体加速发展并接近成熟,身高体重性征,看起来,已经是个大人了,这种身体的成熟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他们渴望成人的自主和独立。然而,而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些,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抑制并不能很好的平衡。比如,老师偶尔一次的批评,在大人看起来很好处理的一件事情,他们就很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他们内心充满了矛盾和冲突。想挣脱大人独立,又有依赖性。既勇敢又懦弱、既想打开自己又害怕别人窥探自己的隐私。
因此,孩子在父母跟前变得沉默,或许他们正试图理清自己的思绪、处理自己的内心矛盾和冲突。其实我们成人也是一样,当你在正在梳理自己的想法的时候,或许别人的建议反而让你心烦意乱呢。他们的沉默,不是针对父母。不过,父母如果有好的沟通和倾听技巧,不要给予给于观点和说教,而是闭上嘴巴,试着去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比如将自己的回应为:噢,是嘛!还有吗?什么时候发生的呢?你是不是在说……?你能和我举个例子吗?保持好奇的态度,你会发现,孩子或许有多不同。
还有一种原因:由于父母的控制欲太强,沉默是孩子用以争取权力的消极方式。为什么会有叛逆的存在呢?“叛逆”这个词意味着观点的不统一。我们可以想一想,哪些事情是对孩子有危险,不可忤逆的。比如毒品,这个不能让孩子去尝试。哪些事情是可以调和的呢?在和孩子的争论中,你是事情的对错上想赢了孩子呢?还是想从心理上让孩子觉得你理解他而赢得孩子呢?这种情况下,信任孩子,适当放手是父母需要努力的方向。
然而,不管是哪两种情况,父母学会一些倾听和表达技巧,有利于赢得孩子的认同和亲密。其中,一个特别重要的沟通要点就是,言行背后的感觉,比我们说了什么或者做了什么更加重要。
父母爱孩子关心孩子,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你的爱是否让孩子接收到?这和沟通技巧有关。心理学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就是母亲用温柔的表情和语调向婴儿表达自己的爱语,孩子很开心且积极的给于互动。当父母表情变得严肃冷漠,婴儿开始感到不安。即使母亲表达的爱语没变,但是表情和语调不和谐,婴儿开始哭闹抗拒此刻父母。
其实不光婴儿会接收到父母的态度。成人的世界,也是如此。即使你说的是金玉良言,如果你用一种责备的、羞辱的腔调,也会造成疏远和敌意。很多父母在和孩子沟通中,用“责备、命令、威胁……”等态度来和孩子讲话,因此孩子还以同样的态度对待父母。随意发脾气、无言的对抗。因此,“好好说话”很重要。听起来是不是很简单?其实做起来还挺不容易的。
我身边有很多不会好好讲话的父母。我妈妈算是一个,被誉为“刀子嘴豆腐心”说话的典型,“做个事情磨磨唧唧的,看着都着急,放着我来做吧”成人后我会解读她言语背后的爱,但是青春期的时候,我会被打击的很自卑。身边也有很多矛盾都是因为怼人而起。“我们今天出去玩吧?”“天气那么冷,脑壳坏了才回出去。”
好好说话,意味着尊重。尊重自己的感受、尊重对方的感受。美国正面管教方式提倡的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态度,也是正面管教方法的根本所在。“和善”的重要性在于表达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坚定”的重要性在于尊重我们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专断的方式通常缺少和善;娇纵的方式则缺少坚定。
当孩子和父母顶嘴或是无言的反抗。‘和善而坚定’的一种方式是,先离开平静自己的情绪,用尊重自己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等平静了自己的情绪后,稍后找孩子沟通,“我看得出来,你很失望(或者生气、心烦)”。
1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并用“是吗?”向孩子核实你的理解是对的。
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让孩子感受到你确实是理解他的感受的。这时,如果你如果告诉孩子,你也有过类似的感受或者行为,效果会更好
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如果你真诚而友善的倾听孩子的感受,孩子也会认真倾听你的感受。
4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问孩子对于避免将来再出现这类问题,有什么想法。当孩子需要你的建议的时候,你可以适当的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直到你们达成共识。
很多时候,更恰当的是,做一个沉默的倾听者。你不想说,我不问;如果你想倾诉,我随时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