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篇正式聊聊用户研究。
【关注公众号「经营者日记」】
上一篇说过,很多团队其实没有用户研究就上手分析需求了,那需求哪里来?从老板那里来、从竞争对手那里来、从自己的分析中来,但最应该从用户那里来。你会说用户是要这个功能啊,用户是有这个目标啊,但在某书的作者看来,这都是靠想象来的。
这就是用户研究的价值。需求是来源于用户,即使靠猜测也肯定能猜中80%,但毕竟,猜测出的需求可能会导致产品成功,但经过用户研究出来的需求一定不会让产品失败。
用户研究是产品设计之前的一系列资料搜集工作,为的是产品的整体设计方向能够满足一系列目标,包括商业目标、团队目标以及用户目标,这保证了你的产品大概率上不会让公司和团队遭受损失,不会和目标用户的需求跑偏。同样用户研究也是为下一步构建人物模型打好牢固的基础,充分的用户信息搜集是厘清并构建关键人物模型的必要条件。
用户研究有很多方法,从产品生命周期上划分,有前期研究——主要是为了搜集用户信息、把控设计方向、挖掘潜在需求,并深入理解用户目标;有后期研究——主要是为了验证产品结果与用户期望和使用习惯上的差异。
从方法性质上分,有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比如问卷调研、数据分析、甚至眼动测试。定性分析主要有用户访谈、焦点小组、可用性测试、卡片分类等。而对于产品设计来说呢,定性为主,因为相比于定量分析,定性研究更能回答用户关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
在真正开启和用户的对话之前,还有一部分工作要做,就是你要对这个产品的定位和公司期望有充分的了解。这需要你了解公司的战略以及即将设计的产品的战略定位。需要你和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以确认产品的设计方向符合各部门的利益,并提前解决分歧。需要你搜集足够的市场资料,对产品即将进入的行业有充分的感知。还需要你对竞争对手的情况有所了解。如果你的产品涉及很专业的业务领域,比如财务或物流系统,那么向专业人员寻求帮助也是你必须要做的。
以上工作保证你在为用户做设计之前,先为产品的外部人员做好了铺垫,现在你可以开工去找你要的用户了。
很多团队这时仅仅是为潜在用户发个问卷,调查一下需求就结束了,但对于把握真正的需求,并设计出优秀的产品还差了很远。
对于潜在用户,我想经过前期外部资料的搜集,应该很好圈出一个大致的范围。接下来,你需要和用户进行直接的接触,去发现一些潜在的需求和对产品使用的意见。这里我们推荐主流的用户访谈方法——“情景调查(Contextual Inquiry)”,这种方法将观察和一对一访谈结合了起来。
研究的方法放在下一篇详细说明。那这种情景调查的结果是什么呢?首先,你确定了潜在用户的范围,你搜集了他们的人口统计学的信息,你通过观察他们使用产品的行为(也可以是竞品),区分出了几类典型的行为模式,你通过问一些你关心的问题,引导或者暗示得出了用户使用产品的目标,你对用户使用产品的典型环境有了更好的感知,最后,你能从这些信息中发现你的设计思路。
当然,所有这些信息都成为了构建有效人物模型的基础。
这里补充一句,你可能会说,那快速迭代、敏捷开发,低成本试错的模式岂不是和我说的冲突了?其实不是的。可能是你想简单了敏捷模式。敏捷开发的前提不是不做用户研究,不能理解成小版本如果错了改动的成本就很小,也不能盲目地把短期数据的反馈作为指导产品设计的意见。敏捷开发和前期用户研究并不冲突,敏捷开发也要做用户研究的,只不过它是把过去比较长的软件开发周期分割成可独立上线的小周期,因为反馈来得更为及时,所以更容易调整方向,以应对互联网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这是敏捷开发的奥义,千万不能理解成,不管用户需求是什么,先拍脑袋上线,错了再改,那样只会浪费更多时间。
好了,接下来说两个其他用研方法,一个是“可用性测试(Product Usability Testing)“,一个是“卡片分类法(Card Sorting)”。
可用性测试是在产品demo或成品出来后,邀请用户使用,产品经理或设计师在单向玻璃后观察使用者使用过程的一种方法。这个过程能够帮助设计者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并及时改进。这一部分以后可能还会细说。
卡片分类是一种帮助构建信息架构的有效方法。举例来说,设计者将产品包含的页面和功能信息写在不同的卡片上,让使用者选择某个功能应该在哪个页面之下。这个过程能够帮助设计者了解用户的心理模式,从而设计出符合用户习惯的信息架构。
好了,这一篇简单介绍了用户研究的方法和意义,下一篇会详细说一下”情景调查",这东西对产品设计前期把握理解用户、挖掘需求还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