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了解学生。了解学生,观察和倾听学生在不同规模的团体中与他人的互动情形。在教学之外,也要花时间与学生相处。学生在家有其独特的行为,在学校也可能会呈现出与在家相处的不同一面,把学生放入团体中去观察,去了解。学生在学校所反应的是一面,不是它的全部,不能以偏概全,例如,有些孩子在学校好动,打架,但可能他在家会很照顾妹妹,会很爱护妹妹,教师不能因为学生在学校的不好表现就认为孩子不好,要去整体的了解孩子的行为是什么引起的。例如,有些孩子上课不爱回答问题,低着头,并不代表她不听课,并不代表她不回答就是不懂,先了解孩子是否听课,听到哪些内容,再给孩子讲讲课上坐姿要求。例如:孩子不完成作业,教师要询问原因,可以打电话向父母询问是否是家里环境影响,孩子孩子自身原因。了解学生,不单单看孩子的成绩去判断一个孩子,不单单是某件事就断定孩子的所做所为是错的,要全面的了解孩子。
(二)尊重学生。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的学习意志——因为他们面临很多挑战,也客服了很多障碍。我们必须相信学生。每个班都有后进生,她可能学习接受较难,反应较慢,有些老师往往会认为学生不聪明,在课堂上提问时会避免这些学生起来回答中等问题,因为教师认为孩子答不上来,也会设定更低的学业标准,并接受他们低水平的作业,于是,低期望似乎成为正常,低期望和偏差的受教育经历,会导致学生产生习得助。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学生得不到肯定,得不到挑战,肯定会造成习得性无助。如果,我们給予他们挑战的机会,給予他们同等的机会,鼓励他们,他们一次不行两次,只要一次能行,他们得到肯定得到尊重,会是另一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