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书很杂很乱,还喜欢同时几本书一起读。因为这种习惯往往会把书的内容混合起来看,像是一场一对多的对谈,也总是被一些小伙伴说是坏习惯。
读毛姆的时候,他一反平日的犀利和毒舌,竟然温柔的帮我辩护起来。
毕竟,你每天的情绪都不同,就算在一天内,你也不会每时每刻都想要去阅读某本书。
每当我在一段时间里只能读一本书的时候,总会觉得孤单,我的情绪在阅读时会以第三方出现,叫嚣着:“只听一个人讲话是不对的。”
今年九月的时候,这种症状尤其明显,每周只读一本书,要细心剖解,然后成文。情绪的声音大到有时我觉得自己不是在读书,而是书在借助我生长,以某种方式读我。
读《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就像是读一把钥匙,打开了一座堡垒的门。
毛姆在这本书里把福楼拜、托尔斯泰、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轶事绯闻扒了个底儿掉。有时读到诸如滥情、自大这些故事的时候,我会觉得毛姆这哪里是在评作家呢,明明说的是自己,那个目中无人的自大狂,那个任由自己被情欲支配的浪荡鬼。
所以歌德说:“艺术家唯有了解自己的短处,才能获得巨大成就。”
作家们在书里写自己,我们在书里读自己。
能认识到自己的弱点的人,往往对世界的打击抗压能力也更强,从阅读中获得的情感体验越丰富,在面对现实的残酷时愈可以坦然面对。
但毛姆说的“避难所”意在对抗人与生俱来的孤独。阅读是唯一可以独自探索的高山不用担心迷路,兴趣会指引读者走得更远。对于书虫,他们的乐趣在于找到那些被近乎遗忘的著作,独享松鼠在深林里寻找到饱满坚果般的成就感。
大家常说毛姆毒舌,《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中的温柔带着淡淡的蓝色,显得弥足珍贵起来。
本书因为满足了多数人浪漫和冒险的愿望而得到畅销。毕竟在现实生活中这两种愿望是无法实现的,想要摆脱孤独与单调的生活唯一的方式便是沉溺于幻想中,如果将这种方式也禁止了,未免过于苛刻。
虽然人人都有“渴望温馨”这样一种人性弱点,但我隐隐觉得,若是作者勾起了读者的某种感情体验,而读者知道作者也在体验同样的感情,想必多少会有些安慰。
人们在这晦暗而神秘的世界上前行,总是被不同的问题所困扰,如果哲学不能帮助这些人解惑的话,那么它也会以幽默的方式说服他们安于自身的无知。哲学教会人们退守为安,也教会人们砥砺前行。它能给人们带来想象力和智慧。
太多人把阅读这件事看得过于神圣了,其实阅读本质上和看电视剧、看综艺没有什么两样,都是通过一种方式觉知世界。只是书本发展的时间足够长,参与这个产业的人足够多,产出精品的数量也够多,穷尽一生都无法阅尽,故而建立起的堡垒也更为坚固。毛姆如果知道如今有这么多的方式可以独自娱乐,我想他一定也会写一本关于好电视剧、好电影、好综艺的书吧。
我最喜欢的部分是这些带着些现实味儿的鼓励;鼓励读者跟着自己的内心寻找读物,鼓励为了兴趣而非启蒙的阅读;鼓励在阅读中抵抗孤独。
只要发现能自我实现的机会,不管做出什么牺牲,都要抓住它。人们的兴趣只在于自身,而非真理。如果真理是一种价值观,那是因为真理本来就是真实的,而非因为说出真理是勇敢的。但是真理属于一种判断,于是人们便认为真理的价值存在于判断的过程中,而非在其本身之中。连接两座繁华城市的桥梁要比连接两处贫瘠之地的桥梁更为重要。
寻找自我这个主题有太多人思考过了,自刻在希腊古城特尔斐的阿波罗神殿上那句“认识你自己”( γνῶθι σεαυτόν )开始 ,至今天各种层出不穷的自我管理畅销书,每个时代都有人问“我是谁?”这个问题。只是这个答案早就有了,我们走的路经过了无数人的踩踏,从不是新的征程。
关于灵魂、上帝或者生命这样的主题,不会有人再能发表出崭新却又真实的见解,或者真实而又崭新的见解了。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小型避难所》是一把钥匙,读它可以开启一扇堡垒的门,但这并不意味着启蒙,不意味着永久的安定,只是一种娱乐,一种暂时的安定。
作家通过自己所讲述的事件、所选择的人物以及对人物的态度,对生活做出批判。也许这种批判既不深刻也不新颖,但它已经出现在那里了。
结果,通过这种简单的方式,小说家成了一个道德家,尽管他自己都没有注意到。
与数学不同,道德不是一门精确的科学。道德的标准是持续变化着的,它与人类的行为密切相关。众所周知,人类的行为往往是多变的、复杂的和虚伪的。
我们的堡垒还是在于自我的建造。正如毛姆的人生,他书写人在旋涡里的困兽之斗,又不由自主的深陷其中。我们在人性中的迷惘与突破,才是最有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