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灵性的觉醒》一书的作者艾克哈特·托利也是畅销书《当下的力量》的作者,他是欧美这10几年来最有影响力的心灵导师之一。《新世界》一书讲诉如何运用当下的觉察力量进入内心的平和世界。 书中所谓的开悟,即突破“小我”让“本我”浮现,与我们熟知的东西方文化里的终极真理并无不同,但他用非常简单的语言把这其中的道理和我们日常的模式讲得特别形象,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能更好地领悟和觉醒。
“小我”就是对“我是谁”的一个虚幻的认同感。这些被认同的东西包括性别、拥有的物质、身体、国籍、种族、宗教、职业、角色(比如父母亲,夫妻等)、知识和意见、喜好和厌恶、过去的经历和记忆等等。这些是人们汲取身份认同感的一部分东西,它们全部被投注了自我感在里面。
小我赖以生存的基本心智结构就是“认同”这些东西。比如销售名牌商品的广告例子说明人们买的不是某个产品,而是买一个“身份认同的强化品”。在当今消费者的社会里,小我的满足是短暂的,小我总是需求更多,一直不停地消费。小我创造了我们对事物的执着和迷恋。 小我把“拥有”等同于“存在”,但它在拥有中获得的满足是短暂和肤浅的。“欲求”比“拥有”更能让小我长存。不安、烦躁、焦虑、不满足都是无法填补的欲求所造成的结果。
对身体的认同迫使你进入一个角色,一个被制约的行为模式。比如那些认同自己好看外表和身体优势的人,当这些身体特征消失的时候,他们就会非常痛苦失去了价值感。再比如有人把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认同成“受害者”来获得更多的关注。
除了对物质和身体的认同,小我更加强烈认同意识中产生的念相。每个思想、记忆、观点、反应和情绪里都有一个小我在其中。小我是无意识的。你的思想是被过去的教养、文化、家庭背景等因素制约的。小我的心智活动包含了一些重复和持续的思想、情绪和反应模式。小我是不断重复的念相和被制约的心理和情绪模式的集合体。17世纪哲学家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把本我的身份认同等同于思考。他找到的其实是小我的根源,不是最终的真理。
对外在形相的认同掩盖了我们的真实本体。当你停止在事物和念相中寻找自我的时候,执著自然会消失。当所有的形相、所有的认同崩溃,你领悟到你真正的身份是无形无相的,是无所不在的临在。唯有临在可以化解你内在的过去,从而转化你的意识状态。
小我是依靠认同和分离而生。每一个小我都在试图保护和扩大自己。为了维护“我——思想”,它需要一个相对的思想——他人。习惯性地抱怨他人是小我最喜欢用来壮大自己的伎俩之一。当你抱怨时,你在暗示你是对的。没有任何东西比“我是对的”更能强化小我。你必须让别人错,才能获得更强烈的自我感和优越感。
怨恨是伴随着抱怨和为人贴标签而来的情绪。怨恨就是感到苦恼、愤慨、委屈或者受侵犯。有时候,你在别人身上看到的错误是不存在的,而是为了显示小我的优越感投射出来的。即使他人的错误是存在的,你愈聚焦于它,就会愈加扩大它。你对他人内在事物所产生的反应,会强化你自己内在同样的事物。对他人内在的小我不予反应,让你超越自身小我。不予反应不是示弱,是宽恕或者是去“看穿”。
长存于心的怨恨成为怨气。心存怨气就是处于一种长久的对抗状态。集体怨气可以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心灵中长存数百年,并且助长永不止息的暴力循环。人类的小我在集体状态下,比个人的小我更加疯狂。当你把在他人身上看到的小我和他们的身份混为一谈,就是你的小我打算利用这个他人的小我来强化自己:我是对的。进而以愤慨和怒气来对抗那个假想敌。它加强了你和别人的分离感,让你无法再感受到你们共同的人性。战争是一种小我的心态: 集体的功能失调和人类心智的病态疯狂。
小我觉得每件事都是冲着它来的。情绪因此而起,防卫心理和攻击性都会出现。小我常常把意见、观点和事实搞混。每个小我都是选择性认知和歪曲理解的大师。小我需要戏剧性事件和冲突以便表明它的胜利者的身份。只有经由觉知你才能认清哪些是境况的本身,哪些是对它产生的情绪。
无论小我显现出来的行为是什么,背后的驱动力始终是渴望与众不同、享有掌控、渴望权力、受人关注、索求更多。当然它同时也渴求分离感,它需要对抗、需要敌人。掌控小我所有活动的情绪根源就是恐惧:担心成为无名小卒的恐惧、死亡的恐惧等。小我一直被不安全感围绕着,尽管它的外表看起来那么信心十足。恐惧和不安全感产生的原因在于小我明白其认同的外在形相是无常而且稍纵即逝的。而当你体认到这份无常,你就会从小我中觉醒,那么平安就会从你之内升起。
小我最大的敌人就是当下时刻的觉知。觉知是隐藏在当下的力量。旧有的心智模式或习惯在每一次被辨认出来就会被削弱一次。认知、经验、思想和感觉在意识之光中来去,而真正存留下来的只有意识之光。这就是本体,也是较深层的真正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