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写给 那些把“成长为更好的自己”的价值主张强加给自己和别人的人。
0
我们经常听到人说「成长为更好的自己」,而鲜有人说「成长为喜爱的自己」。
社会是有明显的阶层,物质阶层和精神阶层。阶层的分布总是从正态分布到两极分化,之后再打乱重来。目前,物质层面的贫富分化逐渐明显,而精神层面的分化也早已萌发。
这篇文章,酝酿了好久,提笔又放下,因为我想谈谈人生的意义。
1
为什么活着?
第一次听到小孩放羊的故事(放羊做什么?娶媳妇。娶媳妇做什么?生娃。生娃做什么?放羊......)的时候,我嗤之以鼻。心想我才不要当放牛娃,要当科学家。后来才发现其实他们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那么人生的终极意义是什么呢?大三的时候我提出了自己的人生终极意义理论:
- 人的价值 = 物质价值 + 精神价值 + 社会价值
- 人生存在的意义应该是追求自身价值的最大化,既让人的价值总量更高
- 实现价值最大化的捷径是:分阶段全身心追逐一个价值领域达到最高价值(刻意练习+专注),该领域价值足够高后转移到新的领域继续重复
自认为找到了人生的意义,践行几年之后,发现了其中的逻辑不完备性,即基础假设可破。该理论的基础假设是价值,但价值并不是人存在的意义,只是一个度量单位。之后我听到了另一个度量单位,幸福。同样没什么错。
如果认为人生应该追求幸福,那么什么是幸福?
幸福是金钱么?现在给你1000W,你可能会高兴好久,但是你2年之后还会持续感受到金钱带来给你的幸福吗?
幸福是健康么?研究发现,疾病会短期降低人的幸福感,但是并不会带来长期的不快。 幸福是爱么?
幸福是自由么?
幸福是从现状到目标达成你感觉到的东西。
人生追求的如果是幸福,幸福在生理上是多巴胺的分泌,持续注射多巴胺,就可以维持长久的幸福感,那给人类注射多巴胺,让人类处于持续的幸福之中,那是不是我们向往的人生呢?
我相信你也会说不是吗?那我们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呢?
我的价值追求理论只是片面的推论,幸福也是,那么我又开始思考人生的终极意义是什么。
直到听到哥德尔定律时,我才明白,在人的系统里,我们无法洞察到人存在的本身的真理意义。
哥德尔定律:数学方法无法证明数学本身的正确性。
类似于我们不知道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每当解答出什么是生命的意义地时候,我们总能证明生命的意义不仅于此。
人存在的真理意义不可知,也就是说我们人类无法明白我们自己存在的之后的真正意义了。那么我们为什么活着?每个人都可以给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
2
春节回家,又是一年,年龄不小,老生常谈的话题也仅仅是那些。一曲彩虹合唱团的《春节自救指南》相信你也知道。
在人的认知模型中,总是存在理性偏颇,即没有得到的更为珍贵,已经拥有的满不在乎。而生长环境中这些得到与缺失,从众与从异,雕琢成了每个人,每个时代的价值观。
基础概率中,我们的父辈出生于婴儿潮,经历过饥荒、改革的考研,于是他们的形成的价值观中,人生稳定是非常看重的。
现在的00后中,出生于太平盛世,4-2-1的家庭结构围绕的爱,安全的需求已经不是追求,他们的形成价值观中,个性则更加重要。
15年春节,围绕着农村大学生毕业是回老家还是继续留在大城市的讨论热火朝天。谁也没有说服谁,因为,谁都对。
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只有是否符合发展的价值观。
贪图享乐并没错,克勤克俭也不一定对。
不思进取并没错,勤奋上进并不一定对。
自私自利并没错,利他主义并不一定对。
对不一定是对,或许对,仅仅局限于这个时代。
错不一定是错,或许错,仅仅局限于这个时代。
有人说,那道德呢?道德也非真理,而是变理。是依附于时代、组织下的群体想象。
抛弃了是非观,便停止了对价值观的批击。
朋友A,想回老家,轻松安逸;朋友B刻苦奋斗,想在大城市安家立业;朋友C不想结婚;朋友D是同性恋。都挺好的,祝福他们,他们无需与我一致。
3
上面说了价值观,那么这里特别想强调选择的能力。
你喜欢城市的繁华,却无在城市立足之本;你喜欢攻城霸业,却只能甘当底层;你喜欢贪图享乐,却只能因陋就简,便是失去了选择的能力。
你拥有城市立足之本,却选择在农村恬淡一生;你拥有十万雄师,却选择衣锦还乡;你早已财务自由,却选择粗茶淡饭,便是拥有了选择的能力。
当然没有任何人拥有完全的选择能力,这里更多的建议是根据价值观的指引,去提高自己选择的能力。并非被限制、不满足而郁郁一生。
你并不一定要成为更好的自己,而是拥有选择的能力,成长为喜爱的自己。
写作时间:用时3.4h
2017年2月19日08:31:15 - 10:23
2017年2月21日19:46:32 - 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