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简友风糖,写给刚进大学的儿子爱意满满的家书,初尝空巢,想必友友的内心,一定是空落落的。
这情景令我想起了自己空巢以来的心路历程,想起了二十二年前,儿子离家后的第一个中秋节。
母亲与儿子,有着最亲的亲情;儿子与母亲,又有着最远的心理距离。经历过如此过山车般体验的母亲,我想,应该不是少数。
儿子在成长中,母亲也一直在成长中。把儿子抚养成人,送进大学深造,在今天回头看来,那只能称为长大成人。到真正的剥离开父母,独立与世,还会有千山万壑,一波数折。
从依依不舍,到渐行渐远,再到蓦然回首,这个过程,没有十几、二十几年的岁月,是很难完成的。甚至,还会更长。
儿子们的心,都很大,也都足够的狂野。外面的世界又太精彩,给了他们难以穷尽的追求和探究的空间。
那个时期的儿子,总会觉得父母的衰老,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更是一件精力或心思,企及不到的死角。在他们的眼里和心里,父母总是太强大,总是喜欢管着自己的方方面面。为了证明自己的独立,儿子与父母之间,便会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一种博弈,他要用自己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观念,去证实父母的守旧与顽固,多操心和瞎操心。
直到有一天,儿子也有了儿子。在抚养自己孩子的过程中,他才一点一点的,逐渐懂得了父母。而这种懂得,不再仅仅是字面上的意义,而是内心深处的感悟和理解,更是一种亲情的回归。
也直到有一天,见我戴上老花镜,仔仔细细为刚刚一岁半的孙宝剔鱼肉时,儿子一下子没有掩饰住理工男惯有的那种淡然,不禁脱口而出,老妈,你怎么吃饭还要戴眼镜?
不戴眼镜,鱼刺看不见。我反而很淡然的回答。
儿子默然了,很久很久,没有再说一句话。
而也是从那时起,儿子对爸妈的态度有了变化,关切多了起来,更多了些耐心和细心。
记得作家冯骥才在一篇文章中,记述了自己第一次发现母亲有白头发时的心情。先是惊愕,后是难过,最后跑到没人的地方,大哭了一场。
我的儿子不是感性的人,或者他的感性总不自觉的被压抑着。但母子之间,不管存在着多远的地理和心理距离,相互的感应还是有的。我心里明白,从那一刻起,他真切地感觉到,父母真得开始变老了。
所以,从离开父母进入大学,(我把这个节点称作依依不舍);到走上社会,去工作,去打拼,并有了自己的感情归宿,建立了小家庭,(这段时间是与父母渐行渐远的疏离期);到自己生儿育女,成为当年父母的角色,这样一个心路历程的完成,才会让儿子有了真正的,实质意义上的成长。才会有对自己的原生家庭,对一直深爱自己的老爸老妈,蓦然回首,泪眼相望的那一刻。
所以,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人生真得是最好的大学。
而作为父母,只要你对自己的孩子有足够的爱,足够的付出和正确的引导,并把他抚育成人,就算完成了做父母的责任与义务。接下来的路,让他们自己去走,去经风雨,长见识,完成一生中不同阶段的成长课。
作为父母,此时需要做的,就是打理好自己,尽量不给孩子添乱,添负担。然后便静静地守住这一处温馨的家园,—当然,这也是孩子们的精神家园,—等他们,来敲门。
相关文章:
《N次祝福》https://www.jianshu.com/p/73e46357eabd
《放飞》https://www.jianshu.com/p/f2d697caea75
《冰箱与绿豆棋儿的回忆》https://www.jianshu.com/p/57151e276169
《男生在40岁之前,都不是好儿子吗?》https://www.jianshu.com/p/24f5f65b6a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