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当年红遍大江南北的刀郎的《冲动的惩罚》吗?“我自说自话简单的想法,在你看来这根本就是一个笑话……”
感情方面的事,别冲动,容易因为单方面的想法而产生误解。不过,这样也能造就一首流行歌曲,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但是在演讲方面,你一厢情愿的讲自己的内容,让别人难以理解,这后果就不会产生这种幸运的事情了,对演讲者自己和听众都会造成不好的影响。
1990年,一位名叫伊丽莎白·牛顿的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研究生,通过研究一个简单的游戏,对“知识的诅咒”这一概念进行了阐释。在这个游戏中,她分派人们去扮演两个角色:“敲击者”和“监听者”。每个敲击者要选一首著名歌曲,如“生日快乐歌”,然后在桌子上敲打出这首歌的节奏。而监听者的任务是猜出歌名。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敲击者一共敲击了120首歌。监听者仅仅猜对了其中3首,成功率为2.5%。但是在监听者猜测之前,牛顿让敲击者预测监听者猜对的概率。他们预测成功率为50%。敲击者传递的信息被正确理解的比例是1/40,但是他们预测的比例是1/2。两者为什么会相差这么大呢?
敲击者在敲打节奏时,她必然会听出自己敲打的曲调。与此同时,监听者听到的只不过是一种稀奇古怪的“摩尔斯电码”。但是,在得知监听者们很难听出曲调时,敲击者们都非常吃惊。
问题在于,一旦我们对某个东西有所了解,比如说,一首歌的旋律,我们就会很难想象不了解这个东西时是什么情形。我们掌握的知识“诅咒”了我们。
“知识的诅咒”在奇普·希思与丹·希思合著的《粘住》一书中有介绍,它反映了一个现象:如果我们很熟悉某个对象的话,那么我们会很难想象,在不了解的人的眼中,这个对象是什么样子的。我们的知识水平会对我们产生影响,使我们不能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我们被我们所掌握的知识“诅咒”了。
在演讲时,当我们忽略了“知识的诅咒”,我们会想当然的认为,我们所讲述的内容,听众都能轻而易举的按照我们的思想去理解所传达的内容。实则不然,每个人的知识水平不一样,每个人的知识范围也不一样,所以,让自己的内容简单有效的传递给听众,是一个很重要的技巧。
在《演讲的力量》这本书里面也提到了“知识的诅咒”,解决方法就是通过解释:有意识地向人们的认知模式增加一种新的元素,或者以一种更好的方式对现有元素进行重新排序。
如何解释那些听起来很难懂的概念?
1、 从听众的角度出发
2、 点燃“好奇心”。
3、 逐一介绍概念。
4、 使用暗喻。
5、 使用例子。
如果你演讲的核心是解释一个重要的新概念,一下这些问题非常有用:
你认为观众知道什么?
你的相关主题是什么?
你用来辅助解释的必要概念是什么?
你会使用什么样的比喻和例子来阐释概念?
或者,在你试图解释自己的思想是什么之前,先弄清楚它不是什么。
不要让观众听一些晦涩难懂的概念,来显示自己学识渊博,这样做的后果对整个演讲百害而无一利。
如何面对“知识的诅咒”?
演讲者要做的是换位思考,站在听众的角度和立场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听众觉得自己很聪明,一下子就领悟了你要传递的信息。
好的解释者点到为止,让人们感觉他们是自己发现了这个概念。
我是六子,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