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微博话题热度最高的青年作家自闭小姐近日在北京朝阳区举办签书会,新书销量打破出版界纪录。
签书会进行到访谈阶段,某记者举手发问:“新书封底写的那句话——现在的作家是不是可悲到连承认自己是作家的勇气都没有了——为什么这么说?”
自闭小姐回答:“我相信很多作家被人问起的时候,都只敢说自己是个写故事的人。因为在我们熟悉的时代,没有多少人愿意接受作家这个行业。”
该记者立刻否决:“怎么能说社会不接受作家呢?要是真不接受,也不会有这么多人来这里捧你的场。”
自闭小姐云淡风轻地笑一笑,“要是让你的孩子走作家这条路,你愿意吗?”
对方哑口无言。
自闭小姐继续说:“在世俗观念里,只要是搞艺术的人都会饿死。这是道德败坏。”
台下依然鸦雀无声。
“来给大家讲这本书的故事吧。”
02/
怅然是双面人。她是一个——表面快乐,心底忧伤的人。像她这样的人,曾经都有过一段悲伤的故事;后来又因为某些突发因素,决定在人前假装坚强。人前笑,人后哭,这大概就是她的原先人设吧。
但往往就是像她这样的人,会活得越来越疲惫。在日复一日交换喜悲之后,她经常拿捏不好快乐和忧伤的界限,言行举止逐渐让人产生误会。在外界眼中,她阴晴不定,甚至脾气暴躁;实际上她只是稍稍情绪化了点,人设从强颜欢笑堕落成挂着笑脸哭泣。
讲起怅然的故事,不得不提及一个人。他的名字叫若失,是个直率又叛逆的男孩子。怅然若失,这大概就是他俩命中注定的结局吧。
在怅然很小很小的时候,有一年过生日,若失送给她一本彩绘故事书《小王子》,此后她怀里天天揣着那本书,全年下来大约重复看了不下二十遍。从那个时候起,怅然彻头彻尾地爱上了文字,爱上了故事,爱上了小说,爱上了散文,爱上了诗歌。只要是由文字构成的世界,不管是以什么形式呈现,其中必定有故事以及其意义所在。
喜欢故事的人是孤独的,因为故事有一种使人沉沦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即将打造出一个人不合群的假象,摧毁原始人类群居动物的设定。
下意识忽视这种力量的怅然在无形间被影响了。她总是自顾自的看书,不爱说话,不善交际,像一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自闭儿。怅然的父母曾经一度认为她天生残疾,带她去了很多家心理医院看病,结果医生都说她是正常的。最后怅然的父母放弃挣扎,除了叮嘱怅然的哥哥若失多照顾点妹妹,他们再也没有做什么。
怅然有一本蓝色的日记本,她总喜欢在里头写一大堆东西,一天一段。作为哥哥,若失不太了解自己的妹妹。他原先不知道怅然有写日记的习惯,某天突然拾起怅然的日记本,随手一翻,倒是对这个谜一样的女孩感兴趣了。
每一个喜欢故事的人都是孤独的。因为故事,我们变得孤独;又因为故事,我们从不孤独。
在这之前,若失从不觉得怅然是孤独的。他只是偶尔觉得自己的妹妹有点孤僻,却也没有多想,毕竟怅然从小就内向。在这之后,他豁然发觉,或许妹妹并不是孤僻,只是比起这个复杂的社会,她更喜欢故事里纯粹的世界。
也是从那个时候起,若失逐渐了解怅然。他名正言顺地接过爸妈交代的任务,背着良心偷看怅然的日记。另一边厢,怅然并不知道若失看过她的笔记本,也或许她一辈子都不会知道。她并不认为有谁会对她的日记感兴趣,所以根本没做防护措施。她要是知道了,恐怕也不会大胆地把日记本摆在书桌上。
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怅然从那个不跟任何人说话的自闭儿,变成只跟若失说话的怪胎。她总觉得比起别人,若失好像更能够理解她的想法。譬如说,有一次怅然指着星星,对若失说:“哥哥,那里是不是有一个痴情的小王子?”
若失看着怅然,愣了一下,然后想起《小王子》的故事,竟然笑着回应她:“是啊。我还看到了一朵骄傲的玫瑰。”
过不了多久,若失又从书店买了一本张皓宸的书回家送给怅然。那是怅然的第二本书,刚开始她还看不懂,反复琢磨了几遍之后,才逐渐找到作者编造的文学世界。
怅然的父母不了解她喜欢故事的心情,从不让她买书。再者,怅然身上没有零用,所以看过的书都是从图书馆借的。但是若失跟怅然不一样,若失一直以来都很懂事,长辈说什么他做什么,于是爸妈总是放心地把钱交给他,甚至不问他干什么用。
若失买书给怅然的事,爸妈并不知道。某天妈妈大扫除的时候,在怅然的书橱里发现若失买给她的那本书,当下大怒,“说!上哪儿偷的钱?”
闻声上楼的爸爸听说怅然偷钱,二话不说抽出藤条狠狠地往怅然身上打,“才多大就学会偷钱,长大以后还得了?”
小小年纪的怅然愣是被打得一声都不敢吭。不知道过了多久,爸爸停下一顿打,怅然好不容易有机会说话了,方才弱弱地为自己发言:“我没有偷钱啊……”
“那你偷的书啰?”爸爸恼羞成怒,“你想买书可以叫我买,是谁教你偷书的?”
怅然来不及说书是若失买的,下意识回应爸爸的后半句话:“你什么时候同意让我买书了?”
“居然敢顶嘴!”爸爸打得更猛了。他还没打完,妈妈突然拍了拍爸爸的肩膀。怅然听见妈妈小声地告诉爸爸:若失说书是他买给怅然的。
爸爸盯着妈妈看了好久,最后把藤条随手扔在地上,一句道歉的话都没说,就这样一走了之。妈妈也是如此。怅然把满口的委屈吞进肚子里,朝站在门口的若失坚强地笑,从此再也没有提起过。
有的时候,学不会辩解的人没有资格开口,有资格开口的人不一定有机会解释。并不是每件事都会有结果,也不是所有冤屈都会被洗清。那么请放胆地笑吧,没有人喜欢爱哭的姑娘。
因为孤独所以沉默,因为沉默所以孤独。怅然是一个在骂声中长大的孩子。可能你会说,小孩子嘛,骂一骂才会学乖,不骂就不知悔改。可是怅然偏偏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又或者她根本没错。
这座城市里有千千万万的人,但在这千千万万的人里,只有一个若失真正理解怅然。但是在那年秋天,就连枫叶也哀悼的季节里,他一去不复返。
你知道吗,怅然不管走到哪里都会闻到若失的气息。窗外好像有他见过的那朵玫瑰,门边好像残存着他的一丝微笑。无论她做什么事,亦或者什么也不做,都会在某个不是那么合适的时间的想起他,然后泪流满面。
作为一个沉默的孩子,作为一个孤独的孩子,怅然已经多久没有流泪了,甚至忘记如何哭泣。在很多个深入寂静的夜里,她尝试让泪水只在眼眶中打滚,最好永远都不要落下来。若失走的那一天,是她时隔多年第一次落泪。
03/
后来的后来,故事成为怅然的全部。
真的、真的,就只剩下它了。
怅然在网上发表的第一本书,纯粹只是把那本蓝色的日记本稍作整合,接着上传罢了。后来不知道从哪儿冒出一个网名叫“患得患失”的读者,在文章下面评论一段话。
有一句话说,悲伤的人被悲伤的故事吸引,他们之间没有磁场相斥的作用,有的只是相互理解及尊重。
所以,他也是一个悲伤的人。
患得患失是一个情感细腻的男孩子,单亲家庭出生。他的母亲是一个很温柔的人,他的贴心正是遗传她的。他俩生活方式比较特殊,两个人是相互照顾着长大的。有的时候母亲工作至深夜,在书桌上睡着了,半夜醒来的他会为母亲盖被子,翌日清晨负责准备早餐。
患得患失是个早熟的孩子。他成熟懂事,却也直言不讳,性格直白的他被标上“叛逆”的标签。患得患失告诉怅然,其实他不太明白什么叫叛逆。他做的每一件事,十件里有九件会被批评。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对的,却也不觉得自己是错的。
每一个人就只走过一次人生的道路。你既没走过我的,我也没走过你的。那你凭什么说我走的是错的,凭什么认为我做的是错的,凭什么觉得我这个人是叛逆的。
怅然和患得患失相互加了好友。他们几乎每天都在聊天——聊故事,聊文学;聊欢愉,聊悲伤。继若失以后,怅然再也没有像这样跟别人聊天了。她不止在患得患失的身上看见若失的影子,还读到了怅然若失的故事。
再到后来,两个人在中国北京的朝阳区相遇了。
04/
怅然不是中国人,但是她从小就向往中国。这件事要从怅然小时候说起。对于怅然这样在家庭误会中长大的孩子,有的时候她觉得自己很幸福,就好比她疑似自闭那会儿,爸妈替她忧心得连觉都睡不好;但有时候她却感到无尽的绝望,因为在那个“温馨”的家里,除了若失真的再也没有人会相信她。
这可能是怅然本身的问题吧。她从小就喜欢阅读写作,成日沉迷于文字的世界当中,却忘了去学习最基本的交流技能。她不善言辞,甚至可能有沟通障碍,从小到大唯一一个可以谈心的人,他名叫若失。
后来,怅然在某个写作平台上认识了患得患失。患得患失是个小有名气的作者,主要写温馨感人的睡前故事。他在现实生活中情感细腻,在文学世界里更是能将每一刻平凡描写得催人泪下。
在患得患失的影响下,怅然妄想成为第一青年作家的那颗心被逐渐放大。她写故事的时候总有一种归属感,好像故事的那头才是她真正的家,而她在名义上的家其实什么也不是。
在怅然立下志愿的那一天,她就决定下辈子都要在中国度过,因为那里是文字的泉源,还因为聚集了很多像她这样喜欢故事的人。亦或者还有其他什么原因,她未曾察觉。
小小的她怀揣着一个大大的梦想,独自一人在这个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拼搏。后来的后来,有人问她究竟为什么这么努力,好像甘心牺牲所有也要得到什么。她回答说,不为什么,只是想坚持初心。对方问她,那你的初心是什么,她一时之间竟然答不上来了。
是啊,我们都奋斗过,名义上是为了初心而拼搏,可是我们又好像不曾记得初心。
我们奋斗,是因为喜欢吗?可以是的。
亦或者,我们奋斗,还有其他什么原因,
譬如说,潜意识逃离。
一个喜欢故事的人唯一的秘密,或许是小时候的种种不堪。假使你问,现在的作家是不是可悲到连承认自己是作家的勇气都没有了。那么我会说,不,不是现在的作家,而是作为一个喜欢故事的人,从前我们总是沉沦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自拔;所以往后我们会更加小心翼翼掩藏自己喜欢故事的心情,谨慎地让我们神秘而缤纷的世界,销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