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彼此相爱,却没法经营婚姻,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这两天,微博上有一个话题上了热搜,叫“90后对婚姻的看法”,对此,有人发起了一个投票,标题是“90后的你现在想结婚吗?”
结果显示,4000多人表示不想结婚,只有500多人想结婚。
这刚好应证了前不久公布的一组婚姻数据:
2018年全国结婚率为7.2%,创下2013年以来最低;
离婚率连续15年上升;
离结率高达38%,即100对夫妻登记结婚时,就有38对夫妻登记离婚。
有人总结:80后因为结婚后悔了,而90后已经不敢结婚了。
的确,抗拒婚姻,已经成了当下年轻人的常态。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结婚,越来越多的人想离婚?
有人说是三观不一致,有人说是性格不合。
其实,婚姻中的双方,三观合不合,性格好不好都不是问题。
是否愿意用心经营,才是维持婚姻长久的秘诀。
私以为,用心经营的婚姻,大都做到了这3件事。
共同撑起一个家,男女不缺位
婚姻中最常见的合作模式是:男主外,女主内。
许多男人认为,自己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钱都赚了那么多,不做家务那是理所当然。
殊不知,吸金能力与男人相当,同时还是家务好手的女人,才是真正撑起那个家的人。
前几天在群里听表姐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我的老家,一个小县城里,有一个女人,嫁了一个在事业单位工作的男人。
几年前,男人停薪留职,准备出去办厂。
女人觉得不靠谱,跟男人分析了利弊之后,劝他放弃办厂的想法。
男人不听,女人只好支持他。
办厂的过程中,资金不够,都是女人帮忙借。
结果厂子经营不善,倒闭了,欠了几十万的债。
男人又乖乖回单位上班。
这期间,为了缓解经济压力,女人批发了一些衣服,让男人去摆地摊,贴补家用。
结果男人没卖出去一件衣服,还抱怨衣服不好。
第二天,女人亲自出去摆摊,卖光了所有的衣服……
曾有一位爸爸说:“我以为我每天在外挣钱,为家里做的贡献最大,但我带孩子看了一次病,才明白,撑起这个家的是妻子。”
在网上看到一个故事。
说一个女人,怀二胎的时候,感觉自己要生了,先是淡定地给老板整理好报告,给下属交代好工作,又打电话给母亲布置了接孩子的任务,然后就大摇大摆地下楼打车了。
等车的时候和门卫聊了会天,最后车来的时候,她云淡风轻地来了句:“不说了,我去医院生个孩子。”
女人已经变得越来越硬核,而男人却还在家中摆出一副大爷的姿态,等着女人来伺候。
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离婚,也是因为无法忍受男性的“理所当然”,无法忍受婚姻中的不公。
有一组离婚数据就显示:
全国法院2016年到2017年审结的离婚纠纷案中,超七成(73.40%)的离婚案件由女方主动提起。
律师赵健认为,女性独立意识增强是结婚率下降、离婚率上升的深层原因。
好的婚姻里,没有谁是理所应当的,夫妻之间只有分工不同,没有地位之分。
一段成熟的婚姻,应该是双方都能明白,两人共同撑起一个家,彼此努力,相互取暖,才能不惧这凉薄的世界,越走越远。
警惕生活琐事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曾晒出2018浙江省法院离婚纠纷司法大数据:
34.21%的离婚纠纷是因生活琐事而造成;
30.16%的离婚因分居造成。
婚姻里的第一杀手不是出轨,而是生活琐碎。
想起前阵子网上的热帖:10年婚姻,因老公4天没洗的碗走到了尽头。
说有个女人,她老公是个宅男,不抽烟不喝酒,也不出去玩,工作认真,但从来不管孩子和家务,甚至公婆生病,都是她带着去医院。
有段时间,女人的公司搞活动,连着忙了4天,
忙完后,她走到家里的厨房一看,水槽里竟堆了4天没洗的碗。
老公说:“我本来以为你忙一天就行了,谁知道你4天才回来,你不洗谁洗,所以就放着了。”
女人一边洗碗一边哭,想到平日自己既要赚钱,又要做家务,老公的作用形同虚设,决意离婚。
家人不解:不就是四天没洗碗吗?哪至于闹到离婚的地步。
但是有谁问过她,这些年她心里堆了多少没洗的碗,多少无人理解的委屈,多少难熬的夜晚?
前两天,主播骚男被问到“是不是离婚了?”他在微博上郑重地进行了回应:
他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彼此的怨言越来越多,妻子怪我总是在打游戏,总是在看直播,我怪妻子总是管我太多,总是要跟我打架。
身边的朋友也来劝,都不是什么大问题,大家都退让一下,问题总能解决的。
然而问题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一段婚姻,本就是由生活的琐碎堆积起来的。
对于那些日常不如意的琐事,一天能忍,两天能忍,那一年、两年呢?
真正摧毁婚姻的,从来不是那几个没洗的碗,那几次不值一提的争吵,而是长久积累下来的,对琐事的绝望。
蔡康永曾在《奇葩说》中说到:
人与人之间是有一个情感账户的,每次让对方开心,存款就多一点,让对方难过,存款就少一点。
不要一味地从当中提领,任性地觉得,你的钱永远挥霍不完,不是的,存款变成零的时候,就是对方离开的时候。
而存款往往不是忽然花完的。
所以,面对婚姻中的琐碎,双方都要学会包容、忍让和理解。
换位思考一下,而不是盲目地较劲,你会发现,婚姻其实没有那么艰难。
理解情绪,遇事不指责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这本书上有一个案例:
妻子让丈夫回家的时候把送去干洗的衣服取回来,丈夫下班后忘得一干二净。
妻子问:“让你取回来的干洗衣服呢?”
丈夫不好意思地承认把这件事忘了,并向妻子道了歉。
想到丈夫“忘性大”的无数前科,妻子不耐烦地叹了口气:“算了算了,明天还是我去跑一趟吧,什么事指望过你!”
丈夫的内心一下子抵触起来,怒火中烧:“我就不明白你有什么好小题大做的,我就是忘了而已,能不能不要总是对人品头论足!”
……
有没有觉得这个场景似曾相识?
不光是婚姻,日常生活中的每个人,几乎都经历过这样的争吵。
美国精神分析师约瑟夫•布尔戈说,案例中丈夫的反应 ,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起初,和大多数人一样,犯错的一方(丈夫)会承认自己的过错,并心怀内疚。
他们的期望是,自己的道歉立马被对方无条件接受,这样就能获得一种完全的清白感。
但如果对方没有接受,而是换来纠缠不休的批评或严厉之词,他们的内疚感就会被激化,变成无法承受之重。
这时,很多人就会转而选择拒绝承担责任,并力图通过投射到外界的方式逃避心中的内疚感。
最后矛盾激化、争吵升级。
许多婚姻中的难题,便是以此动力“生生不息”。
要想解决难题,扭转局面,需要夫妻双方的共同努力。
首先,妻子在丈夫犯错时,应该停止一味的指责,明白这不但不利于解决问题,还会激起对方的攻击欲,随时让关系轰然倒塌。
前摄干扰在学习中的定义,即之前学习过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以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运用在生活中也是一样,遭遇困境时,人们之所以会情绪崩溃,正是因为被先前的困难牵制了。
如果能反过来控制局面,成为情绪的主人,就能采取先行一步的行动掌控局面。
这叫前摄行为。
婚姻中的双方,遇事不指责,而是选择拥抱对方,彼此温暖,才是理智的选择,也才能控制住局面。
其次,作为被指责的一方,要能够识别自己的内疚情绪,做到不被情绪裹挟,从而避免冲动的反击。
心理咨询师界元曾分享过一个故事,他的朋友帮一对年近古稀的父母举办了一场婚礼。
宴席上,老两口和大家讲起婚姻里的故事。
老爷爷说,早前他脾气执拗,也和奶奶吵过。
有一次,他突然发怒,把一个老茶壶狠狠地摔烂了。
但面对他激烈的情绪,奶奶却没有反击。
而是站在他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情绪和感受:“你不是对我发怒,你只是渴望我的帮助。”
爷爷接收到被理解、被看见的感受,矛盾自然被化解。
婚姻不是战场,如果一方能将责备放下,得理饶人,另一方准确识别情绪、理解感受,一起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就会发现,疲惫无趣的婚姻生活正在逐渐焕发光彩。
电影《消失的爱人》中有一句台词:
两个人彼此相爱,却没法经营婚姻,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没有人是天生的好伴侣,每个人都是在不断磨合、用心经营的过程中,成就好的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