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四、緣起善巧(分二科) 未一、徵【云何緣起?云何緣起善巧?】 現在的文是〈聲聞地〉。〈聲聞地〉裡邊一共分三大科。第一科是〈種性地〉,第二科是〈趣入地〉,第三科是〈出離地〉。前兩大科都已經講完了,現在是〈出離地〉。〈出離地〉裡邊又分二科。第一科「結前生後」,第二科「略廣宣說」這一科分四大科。第一科「離欲資糧」,第二科是「品類建立」,第三科是「安立瑜伽」,第四科是「廣釋修相」。這四大科,就是把出離地講完了。 現在是第二科「品類建立」。「品類建立」裡邊一共分十七科,十七段。第一段是「補特伽羅品類差別」,第二科是「建立補特伽羅品類」,第三科是「所緣」,第四科是「教授」,乃至到十七科。現在是第三科「所緣」,就是修止觀的時候要有所緣境,這樣意思。這裡邊分四段,就是標、徵、列、釋,現在的文是第四科。第四科又分四段。第一段是「遍滿所緣境事」,第二段是「淨行所緣」,第三科是「善巧所緣」,第四科「淨惑所緣」;這個「所緣境」分這麼四大科。 現在的文是第三科「善巧所緣」。善巧所緣裡邊又分成五科。第一科是「徵」,第二科是「標」,第三科是「列」。現在的文就是第四科的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是「別辨相」。就是一樣一樣的說明這五種所緣境的相貌。五種所緣境第一個是「蘊善巧」,第二科是「界善巧」,第三科是「處善巧」,第四科是「緣起善巧」,第五科「處非處善巧」。現在就是第四科「緣起善巧」。前邊的三個善巧都已經講過了,現在是第四「緣起善巧」分二科,第一科是「徵」。 「云何緣起?云何緣起善巧?」就是什麼叫做「緣起」?什麼叫作緣起的「善巧」?提出這麼兩個問題。下邊就是加以解釋,也就等於是回答了。解釋裡邊分二科,第一科是解釋「緣起」,第二科解釋「緣起善巧」。解釋緣起裡邊分二科,第一科是「釋」,第二科是「結」。現在是解釋,先解釋「緣起」。未二、釋(分二科) 申一、緣起(分二科) 酉一、釋【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乃至招集如是純大苦蘊。】 這個「緣起」就是一切事物的現起的原因,這個事物雖然是很多,主要是眾生的生命。「云何緣起?」就是生命是怎麼現起的?就是這麼一句話。 這裡邊舉出來的就是十二緣起,十二緣起在第九卷、第十卷解釋得很詳細的,都解釋過了,所以這裡我們不再解釋。怎麼叫做「緣起」?就是十二緣起;就是我們的生命有這十二個次第,這樣現起的。酉二、結【是名緣起。】 這第二科是結束這一段。你問:什麼叫做「緣起」?這十二條,這就叫做「緣起」。申二、緣起善巧(分二科) 酉一、顯所為(分三科) 戌一、無常義【若復了知唯有諸法滋潤諸法,唯有諸法等潤諸法,唯有諸行引發諸行。而彼諸行因所生故,緣所生故,本無而有,有已散滅,體是無常。】 這是第二科「緣起善巧」。前面第一科「緣起」說完了,現在說到什麼叫做「緣起善巧」?加以解釋。這裡面分二科,第一科是「顯所為」,「顯所為」這句話就是顯示出來「緣起」是什麼的;「緣起」是怎麼回事?它是幹什麼的?是這麼意思。分三科,第一科是「無常義」。「緣起」是表示「無常」的意思,表示有很多的變化,不是在那裡不變動的,顯示「無常義」。 「若復了知唯有諸法滋潤諸法」。什麼叫做「緣起」雖然解釋完了,但是「緣起」的義應該說明。若是你是佛教徒你能夠學習佛法,你有了智慧你就會明白:「唯有諸法滋潤諸法」,沒有我可得;沒有那個常恒住不變異的我可得,只是有這一切生滅的諸法,也就是十二緣起這個諸法,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這一切法。 「滋潤諸法」,這個諸法和諸法互相影響。實在來說就是能分別和所分別,這能分別的心去思惟所分別的一切境界,這一分別的時候就滋潤了;其它的地方也說是熏習。這「滋潤」,譬如說是種了穀,在土地裡面你種植了穀的種子,那麼有這雨水去滋潤它,滋潤它它就生長。說是我們的內心,內心裡面也有很多的種子,從久遠以來它有很多的貪瞋癡的各式各樣的煩惱種子,各式各樣的業力的種子,這些種子在你內心裡面,你心一動,你心在起種種分別,就滋潤了原來的種子,就加強了它的力量,這叫做「滋潤諸法」。 「唯有諸法等潤諸法」,這個「等潤」這句話這個「等」這個字,我們通常說它是平等的,但是也當個差別講,差別的意思。唯有各式各樣的法去滋潤各式各樣的法;譬如貪心滋潤貪種子,瞋心滋潤瞋的種子,各式各樣的邪知邪見去滋潤各式各樣的邪知邪見的種子,譬如善法的種子滋潤善法的種子,有善、惡、無記,是各式各樣的差別,不同的滋潤。譬如今天午前是有貪瞋癡的煩惱,午後又有戒定慧了,就是有變化,各式各樣的熏習,是這樣意思,所以叫做「等潤」。或者是由眼、由眼識去分別色境,耳識去分別聲音的境界,眼耳鼻舌身意緣色聲香味觸法,就引起第六識,眼識六識,耳識六識,這時候各式各樣的諸法,都是在這裡有很多很多不同的熏習,就是這樣意思。這個「緣起」就是這麼回事,是這樣子,不是另外有個力量它叫你受苦,它叫你受安樂自在;不是。是你自己的分別,這樣意思。 「唯有諸行引發諸行」,前面滋潤了以後力量就加強了,加強了它若發生作用就會引出來一些現象。譬如這個人,他久遠以來這個貪的種子很厲害,就引出來貪心了;這個人瞋心很強,遇見了因緣的時候瞋心就現起來很厲害;但是你忽然間學習佛法,有佛法的熏習的時候,雖然有貪瞋癡的因緣但貪瞋癡不動,它就會引出來不同的現行,不同的因緣引出來不同的現行,這是「唯有諸行引發諸行」。這個「行」就表示都是生滅變化的,沒有一樣它是自性有的、不變化的東西;不是。就是沒有我可得。 「而彼諸行因所生故,緣所生故,本無而有,有已散滅,體是無常」,這是把這個無常義顯示出來。「而彼諸行因所生故」,就是滋潤的一切法,就是種子,種子也是行,它就引出來各式各樣的果報,這個主要的果報還就是你的一念心,你這一念心是你前生熏習的果報,現在現出來了,這個心是果報主。這個「諸行」它是「因所生故」,就是那個滋潤的種子現出來的,是「因所生故」。 這樣說「唯有諸法滋潤諸法,唯有諸法等潤諸法」這兩句話;就是「唯有諸法滋潤諸法」這句話是總說,「唯有諸法等潤諸法」是差別說的,這兩句話合起來就是「因」。「唯有諸行引發諸行」就是由因而有果了,由因引發出來果,是這樣意思。但是這下面這句話等於是個註解;「而彼諸行因所生故」,引發出來的果,是由前邊的這個「滋潤」的種子的因所現起的,是這樣子。「緣所生故」;這個因所生這是種子;緣呢?那就是所緣緣、增上緣、等無間緣這些緣了。有因的力量加上緣的力量,組合起來才有所生法,這果報才現起來。 「本無而有,有已散滅」,原來這個所生法是沒有的,後來因為因緣具足了,它就現起來了,所以「由無而有」。「有已散滅」,有以後、它不能常有,這個逐漸地逐漸地消耗,這個力量逐漸地損減,到時候又沒有了,「由有而無」。說「由無而有,由有而無」,這就叫做「無常」,它的體性不能夠永久存在。你今天很如意,但這個如意是有時間性的;說今天是不如意,不如意也有時間性,不是永久的。 就是你在這個緣起法上能通達它是「無常義」,這就叫做「緣起善巧」。實在這個「善巧」這個字,就是智慧的意思;你有這個善巧的智慧,那就表示你知道一切法是無常了;你若知道無常,這就表示你有智慧了,你就有「緣起善巧」了。(2018.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