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我经常会听到身边很多女性朋友的抱怨:觉得自己的父母“重男轻女”,偏爱儿子更多,不够爱女儿,小公举的梦想突然破灭、伤心不已。为什么以前没觉得,突然会在那一刹那觉得呢?主要原因是因为大家都到了适婚年龄,很多女孩子突然发现父母在对待儿子和女儿的结婚问题上出的力度完全不一样。一般儿子结婚很多父母都会拿出家里资产的很大比例去支持,轮到女儿的时候比例却较少,甚至没有。在中国的大部分农村地方都这样。当然绝对不是樊胜美家庭这种离谱的情况,那种毕竟是少数。只是小姐妹们觉得:既然都是父母的孩子,为什么差别就这么大呢?而且很多女孩子自己非常优秀,并不在乎那点钱。但大家感觉受伤的原因主要是不患寡而患不均,这里面传递出的一种爱儿子甚过女儿的态度让女孩子们觉得很是伤心,有的甚至对自己的父母产生误解和心理上的距离感。
这种问题并不是个例,我自己也有相当一段长的时间很想不通。我家里有三个孩子,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弟弟最小。从小到大都一直觉得自己的父母是非常爱自己的,并且觉得父母非常开明,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里父母给我们的爱都是均等的: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一样的物质生活。甚至有时候我觉得我爸爱女儿更甚于儿子,对儿子极其严厉,对女儿就要求低的多。但在儿女的婚姻问题上,父母的支持力度和方式确实也是有区别的。明明都是一样的孩子,为什么儿子和女儿待遇如此不一样,我也开始怀疑父母不够爱我,但想想又不太对,因为如果不够爱的话从小到大装了30年爱你理论上也是满难的。而且有个场景一直在我脑海中经常浮现,让我相信我的父亲是非常爱女儿的:记得我妹妹婚礼的前一天晚上,我的父亲站在酒店的楼下一个人站了好几个小时,回来眼眶都是红红的。从我有记忆开始我只记得我爸流过一次泪,一次是他的父亲我的爷爷去世,他成为了一个没有爸爸的孩子。这次是第二次。所以突然在那一刻让我承认父亲不够爱我其实是一件蛮难的事情。但在儿女的婚姻问题上表现出来的行为又让我开始怀疑。
那么事实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很多像我一样的女儿们到底是误解了父亲,还是父母真的没那么爱我们?这个问题一直在我心里是一个疑问。我思考了很久,也跟很多人聊过,或许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可能不够全面,但希望能给那些跟我一样疑惑过的女孩们提供一个看问题的新视角。
首先,很多人想不通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父母有了女儿,还要继续生儿子?尤其是第一个是女孩的话,基本很大概率会生第二个,城市里好一点,尤其是农村;但第一个是儿子的话,即使在农村,继续生第二胎的概率相对来说现在也已经小很多。比如像我家,明明已经有了两个女儿,我老爸还非要继续生第三个孩子,就是为了要个儿子,很多家庭都是这样。我一直很不理解,觉得这是老封建,觉得这是男人们爱慕虚荣、怕被别人笑话才这样。因为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家里如果没有一个儿子确实是会被人笑话的。甚至有位大叔跟我说,传宗接代是男人成就感的根本来源。当然我理解他这里说的宗代指的是儿子。真的是这样吗?相信我老爸也说不清楚为什么会这样,只是觉得应该是这样。因为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任何现象的产生都跟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有关,没有什么东西是能脱离环境而存在的。这种观念起源于原始社会,巩固于几千年的农耕社会。那么为什么在当时的条件下会产生这种观念呢,跟当时的社会生产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在远古社会,男人在外狩猎,女生负责采集果实和养育孩子。在农耕社会,男耕女织,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依然是男子。在这两个时代和这样的生产方式下,一个家庭想要很好的生存下去,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身体上相对来说占优势的男人 。毕竟从体力上来讲,男生比女生有着不可比拟的先天优势。我想这应该是为什么很多家庭希望生个儿子的最初始的原因。
从远古社会开始到农耕社会再到进步如今天(北上广这些特殊城市除外,这里只讨论中国大多数地方),由于男人在体力上的优势,男人一直都承担着守护一个家庭的重任,他们在外面打猎、农耕、工作、厮杀、竞争,赚取养育家庭和孩子的生产资料。中外莫不如此,经典电影教父里教父也说:女人和孩子可以掉以轻心,但是男人不行。所以这种情况并非中国所特有的。即便社会进步如今天,在城市里有一部分女性已经开始工作能够经济独立,但大多数家庭和地区,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女性受教育水平不均、以及在脯乳期不能工作等原因,养育家庭的重任依然是落在男人身上。这基本是在全社会达成共识的,从来没看到过一个女孩子被DISS不能养家,一般都是DISS男人,社会普遍认为赚钱养家是一个男人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在这方面对女生的要求就没那么高;但是在另外一个职能上,社会对女生要求承担更多的责任:生儿育女。这是由男女生理原因决定的,毕竟男人没办法自己生孩子。人类文明要发展,就需要繁衍生息,所以这个分工我认也是合理以及无可厚非的。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男女需要分工协作、各司其职。
其次,跟生物界一切生物一样,繁衍生息是生物的本能。那么人作为一种生物也是不能例外,只要是有条件,大多数人会选择繁衍生息。这也是为什么古代男女到了年纪就会选择结婚一样,哪怕是一个不那么爱的人,因为繁衍生息是有时间限制的。当然很多爱是可以超越这种本能的,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以后再议。传承不是繁衍就能结束的,繁衍了还要生息。那么怎么保证繁衍的这些孩子能安全顺利的生息下去?
我们都知道,男人或许是生理的原因,或许是生存压力太大的原因,从概率上来说,男性的生存时间是普遍比女性短的。目前中国男人的平均寿命是70多岁,女人是80多岁。古代还要短,可能只有60就算高寿了,70就古来稀了。所以在当一个男人失去劳动能力之后,谁来保证他的子女们继续能安全顺利的活下去不被饿死,或者依然能有人养育他们长大成人(以前的人会有很多孩子, 等他年老的时候依然还有很多小孩子未成年)。这时候他的朋友、兄弟基本也差不多都年老体衰了,那他必须要找一个接班人来替他继续守护这个家庭和其余未成年的孩子。这个人可以是谁?是儿子还是女儿?我相信远古时代的父亲们一定也纠结过,最终要繁衍下去的目标让他们做了最优的选择,这个选择依然只能是儿子,因为女儿依然要承担繁衍的职责,有很长一段时间是无法照顾别人而需要被人照顾的,选择女儿风险太大,她们在繁衍期的时候无法出去打猎觅食的话其他孩子是会被饿死的。而且儿子里长子责任最大, 这也是为什么历代皇帝选的太子一般都是嫡长子最深层次的原因,俗语里的长兄如父我理解也是这个意思。
所以爸爸们为什么要坚持生一个儿子?根据以上分析,生儿子是为了能够代替年老的父亲继续承担守护这个家庭的重大职责,我想这才是传宗接代真正的意义所在。那按照这个逻辑,其实父亲们正是因为对其他幼小的儿子和身体上处于弱势的女儿更深的爱,才做了一个生儿子的选择。这是他们想要让后代繁衍生息的唯一也是最优的选择。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父亲们要把一个家庭里最大比例的财产留给儿子?在古代的时候一般是留给大的那个儿子,连皇上的江山都是留给嫡长子的,在现代一个家庭只有两三个孩子的情况下就留给儿子。理解了第一点,第二点就比较容易了。
因为儿子替父亲在继续承担保护家族顺利繁衍生息下去的重大职责和使命,为了帮助他能更好的完成这个任务,父亲需要在经济上予以支持,这是符合全体家庭成员的共同利益的。 女儿嫁出去之后,守护她的第一责任人是自己的老公(另外一家的儿子)。为了保证女儿能顺利繁衍下去,父亲还给她留了第二道保护伞,就是她的兄弟。婚礼上总是有个环节,就是父亲把女儿掺着交给女婿,有的地方比如我的老家会有兄弟把姐姐或者妹妹抱上婚车的环节,这个环节别有深意,意味着女儿第一守护人的切换。所以一个儿子,不光要守护自己的后代,还要替父亲守护他的妻子(也就是母亲)和其他的孩子,这个职责是很重的,仅靠一个人是很难完成的,所以父亲们才会选择把最大比例的财产给到这个儿子帮助他顺利完成任务。所以所谓的财产继承其实是责任继承。父亲们的初心一定是爱所有的孩子的尤其是女孩们,当然儿子们能不能理解以及完成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是另外一个话题。
另外,由于女儿要在别人家完成帮他们家族繁衍的重任(当然也是自己和自己家族基因的繁殖),所以每个女孩基本都会成为别家儿子的第一守护人。在别人家会跟随别家的儿子一起获得那边父亲的财产继承权,父亲们知道自己的女儿和后代们会很安全和被守护,是很放心的。但儿子没人守护了,为了保证儿子能顺利活下去,需要把财产留给他们。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父亲们的这种安排其实是很公平的。只不过很多儿子和媳妇继承了财产却不履行责任这是这个制度设计上无法避免的一个遗憾。所谓姓氏,其实也只是仅仅是个符号,仅仅标志哪些孩子是哪个家族的约定后代而已。
那么外孙和孙子是一样的吗?我认为理论上是一样的,但是由于外孙是别人家的约定后代,从公平的角度来讲这边的父亲不能占有,否则你的约定后代也会被别人占有,这样子秩序就会乱了。所以表面上看起来不一样,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基于这样子的思路,远古时代全天下的父亲们制定了一个共同的规则、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要多生儿子,并且把最多的财产留给替他承担最大责任的儿子,这样子保证每家都能实现顺利的繁衍生息。这在当时其实是一种非常科学的资源配置的方式,也非常公平,可以说代表了当时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所以综上所述,这种观念或者说是制度是符合原始社会和农耕社会各方的利益诉求的,用政治学的术语来说,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在几千年的原始社会和农耕社会是匹配的。但是今天,为什么突然会被质疑了呢?
那是因为今天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当今也不会像古代一样生很多很多孩子,都讲究优生优育。其次进入工业社会之后,原来很多依靠体力的工作被机器替代掉了,体力不再是唯一的优势,体力劳动逐步让位于脑力劳动。男性的体力优势那就不再是优势了,女性体力上的弱势也可以被脑力优势所弥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很多地区比如一些中大城市已经率先进入工业社会,女性经济独立。但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依然处于农耕社会和工业社会的过渡阶段,女孩们不能经济独立和在哺乳期受到制度的保护。因为生产力发展了,但生产关系还停留在农耕时代,所以现在的矛盾是日益变化的家庭社会组织形态和爸爸们几千年积累下来的顽固的存在身体里的生物基因之间的矛盾,工业社会长大的女儿们跟成长在农耕时代的父亲们的矛盾。
今天虽然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跟古代已经有很大不同,但这种几千年甚至几亿年延续下来的刻在基因里的东西要改变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这个观念依然在农村地区会长期存在,直到落后的生产力消失。在发达的工业化的城市,这种冲突就会小很多。很多朋友说就应该改变,我也认同应该改变一下,但我们也要承认改变需要时间,也需要生产力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国的工业化也不过三五十年的时间,我们就要求几十年的发展就把存在几千年的观念和制度瓦解掉,这是不现实的。等到全社会都发展到工业化的水平,女性都能经济独立,脯乳期受到相应的社会制度保护,那么这种落后的观念一定会自动消失。
所以,结论就是其实父亲们没有所谓的重男轻女,他们其实在用一种很深沉的方式来爱他的每一个孩子。这么说来,在古代社会其实那个承担责任的儿子才是最苦的孩子。从这个角度来讲,父亲更爱的是女儿,甚至为了女儿不惜让儿子肩负重责,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父亲对儿子要求更严厉的原因。当然不善言辞和解释的父亲们很少会跟女儿把这个道理说的很明白很透彻,甚至很多父亲也并不知道这么安排的原因,只是觉得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理所应当的,才会被很多女儿误以为“重男轻女”。但凡事都要有个度,有的家庭是真的重男轻女,这篇文绝对不是为那种樊胜美式的家庭粉饰,只是从底层逻辑做个分析,我觉得那种父母是不及格、需要好好反省的。
想到这里,我对曾经深深误解了我的父亲感到很抱歉;但同时也觉得很开心,也想告诉那些曾经跟我一样有过怀疑父亲的爱的女孩们,原来爸爸们真的是很爱每一个孩子的,他们用心良苦从制度设计上在保护女孩们(其实是保护每一个孩子)。曾经我一直在想,到底什么是男人,什么是男人味,现在想来,那就是承担责任。那么全天下最有男人味的人是谁,是我们的父亲。对于女人,他们或许有的会是渣男,但对于自己的孩子,他们都是全天下最肯承担的铮铮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