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影评,败也影评
我始终认为现在影评人是最多余的职业,一部电影出来,总是会有一堆影评人出来写影评,新手影评人总喜欢截豆瓣评分和热评,然后围绕着或高或低的评分自圆其说,说到底其实就是以这个分数做证明题而已。手段高一点的就分析电影故事的展开方式、选角、演员演技、特效……各种方面去给电影点评,洋洋洒洒几千字最终就是要告诉大家在电影领域我很牛逼,大家听我的:快去买票(烂片别看)!
然而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真的可以把从众心理发挥到极致,网民早已被教育得喜欢看评论/评分去辨别一样事物的好坏,仿佛丧失了自我辨别能力。最常见的就是网购,因为卖家都是自卖自夸,所以买家总会看评论,殊不知货物的评论也是卖家精心设计给新顾客的心理安慰罢了。回到电影圈也是,影评、豆瓣电影评分成了观众买不买某部电影票的依据。电影,成也影评,败也影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看电影
电影院本是供观众休闲娱乐之场地,观众走进电影院的目的各有不同,看电影的角度也不同。有的人只是希望跟女朋友找个暗一点但又比较人多的地方玩点儿刺激。有的人为某个主演明星而来,根本不在乎电影演的是什么。有的人只为电影IP而来。有的人只是因为这时刚好想看某个类型型的电影而这时刚好只有这么一部。有的人也许只是因为打发时间罢了……
电影本身也是一种供观众休闲娱乐之文化产物,当然某些类型的电影除外。每一个观众对电影的理解都有自己的角度。影评做的却是影评人希望把自己的理解“强行”让人接受。而这种“被影响被接受”就是引导票房分流的手段,别不承认,中国票房就是这么巨大,很多影评就是分割这块蛋糕的刀而已。圈钱的不是电影本身,而是收了钱的影评写手(捧自己黑别人)。
如果你有某个冲动想看某部电影,不要去搜一些影评来看,也不要问别人意见,别被别人的观念影响自己的判断,先用自己的角度看电影再出来交流自己的看法。
只需为自己的情怀买单
钱花的值不值,并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花了这些钱之后满足了你哪些感觉没有,花钱看电影就是这样。我只想为自己情怀买单而已。《火影忍者》看了10年,《博人传》在中国上映,我很乐意掏钱买票,这是为我的情怀买单。《头文字D》把动漫搬上大荧幕,我那时没有经济能力去电影院看,如果拍第二部,无论如何也会去买一张电影票入场,这是自己喜欢的动漫改真人版电影的情怀。办通行证驱车去香港看一部《一路向西》是一种三级片情怀。看了周星驰十几年盗版电影,没有在大银幕上见证他作为一名演员的辉煌,那就在大荧幕上见证他作为导演如何“周郎才尽”!这是一种喜剧情怀。
作为普通消费者,只需为自己的情怀买单,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电影吧。
为什么会写下这篇文章呢?主要是最近手机浏览器给我推送了太多春节档的电影影评,每天都有,混淆视听,其实我早就决定只看两部而已,然而看了影评再去看电影,感觉真TM不对劲,希望仅以此文反思手贱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