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突然我不知道自己该写点什么,迷茫。很迷茫,但是我却要完成心里的任务,我知道自己要写这篇文章。
我想温故几个典故吧,应该是我最喜欢的。
我看了很多传记,但是第一个看完传记就是艾伦马斯克。
下面都是引用。。。谢谢
因为一点点的特别待遇,我可以在这本《硅谷钢铁侠》出版之前就读到他。初拿到这本书时,我在办公桌旁翘着二郎腿一口气就读了60多页。虽然我对埃隆·马斯克的故事已经非常熟悉,但还是不禁沉浸入阿什利·万斯恢宏又不失幽默的叙事风格和恒星兄的流畅译文中去。须知,即便只是作为译者的周恒星,也曾多次贴身采访过埃隆·马斯克,更不用说之前每月会和马斯克吃一次没有时长限制晚餐的万斯了。
我按捺不住兴奋,赶快就告诉这本书的编辑李穆,继《乔布斯传》之后,《硅谷钢铁侠》是我读到又一本关于硅谷精神领袖的上乘之作,她为我的肯定表示欣喜和感谢。我余兴未褪,立刻又给远在大洋彼岸的万斯和恒星送去了赞誉之词。
另一种感受则是,我自觉还算是个比较勤奋和上进的人,然而一旦对比万斯笔下的马斯克,突然觉得自己就简直是一个不思进取缺少抱负的十足懒汉。
如果我能在27岁时就成为一个坐拥2200万美元资产的富翁,十有八九我就会买个牧场,然后天天躺在草丛里晒着太阳数牛羊,多半不太可能像埃隆·马斯克那样继续去折腾——这样的折腾不仅意味着要投入大量的心血,牺牲掉许多个人享乐的时间,还意味着要放弃本已安乐的人生而面对变幻莫测的风险。这不是玩笑,马斯克有阵子潦倒到他的岳父母去抵押房产来支持他的事业。
但这都不是核心,这本书最引人入胜之处,是对一个非常核心的商业难题给出了极好的启示:如何搞定技术创新?
核心不是故事而是商业启示
但如果马斯克的故事让我们赞羡之处仅限于他的精神和传奇,那还不如读读儒勒·凡尔纳的《机器岛》、《神秘岛》或者《环球旅游八十天》,这些故事更富有传奇色彩。马斯克的故事并非纸上的传奇,而是活生生的现实。成就事业需要的不仅仅是雄心或者野心,更需要正确的方法。
我从来不认为有好的态度就能解决一切问题,正相反,没有好的方法,没有正确思考世界的方式,好的态度也难以持续多久。阅读这本《硅谷钢铁侠》不断引爆我对商业各个重要问题的一次又一次反思,期待抓住他们的本质(稍后我们会聊到马斯克追溯“第一原理”的思维方式)。
为什么技术创新是商业模式的生命力源头
过去两年里,易宝市场部和全国各行各业的很多企业做了很多关于创业创新和“互联网 ”转型的深度交流,我的一个深刻感受是:有生命力的商业模式都在做品类创新,而感到乏力事倍功半的商业模式多是停留在品牌创新上。
简而言之,品类创新是从用户体验这端做出质的改变。比如滴滴快的,把过去以出租车为中心的模式“翻转”为以打车用户为中心的模式。也因此,品类创新往往能创造新的增长点而赢得更大的商业增长空间。
而品牌创新往往是量的改变,还往往落于企业“单相思”的策略。比如,无论我们把通话质量改善到什么程度,用户也不会因为通话质量的改变而大幅度延长通话的时间。只停留在一个维度上,仅仅追求这个维度量上的改变所带来的增长空间常常是有限的。但如果在通话功能上加上上网等新的维度,也就是之后的移动互联网,维度的增加带来用户体验质的改变,迅速就带来了巨大的增长空间。
这个商业逻辑很清晰:商业的核心主题是增长,想要赢得巨大的增长空间,就需要做品类创新。那怎么能做到品类创新呢?
在《从0到1》中,彼得·蒂尔虽然没有谈及品类创新这个主题,但他很明确地指出来:想要赢得“指数级增长”,法宝就是要有技术创新。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打造出来的用户体验能把替代品甩开10倍远不止,才是通达指数级增长的不二法门。
到这里,整个商业一个很棘手,很头疼,也很关键的问题就浮出水面了:怎么搞定技术创新?
这个问题也困惑了我许久。
硅谷传奇的故事中,往往是这样一对黄金搭档:一个是对市场和用户有超强洞察力的商业奇才,另一个是技术天才的极客。最传奇的就是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的搭配。
但这极客往往是稀缺品(你稍微留意下各个公司HR抱怨技术人员招聘的难度就很容易知道这一点),尤其是天才极客,更是少之又少。万一你一辈子都遇不到呢?或者,就算你遇到了,你又怎么能让这个思维方式和常人截然迥异的“极品”和你同心同德呢?
全书精华:马斯克如何杀出“极客困境”
世界上真没有优秀的极客吗?有这么多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大学精心培养,互联网也让知识的传播和分享更加迅速,要说这个世上没有优秀的极客,这是假的。
问题在于:创业公司很难招揽到优秀的极客。优秀的极客往往待在待遇优厚又稳定,品牌叫起来响当当的大公司里(尤其在中国)。
这些公司还没等极客们毕业,就迫不及待地和他们建立联系,然后在毕业季许以高薪和丰厚期权,恨不得把天才们一揽子全拥入怀抱。
而创业公司往往资金薄弱,不确定性多,甚至不时就会面临关门的风险(包括马斯克创办的公司也是如此),而公司经营一旦失败,极客的这段工作经历解释不好就会成为职业生涯的减分项。因此创业公司要把优秀的极客招到麾下谈何容易,更何况如埃隆·马斯克这样面向传统产业的公司,无论造车还是发射火箭,都需要大团队作战,需要的是一群而不是零星几个优秀极客。
退一万步说,就算你通过各种手段把极客团队组建起来,千万不要以为万事大吉。创业公司要想在大公司的夹缝中生存发展,走的路就不会是照搬大公司的套路,更需要创新,创新就意味着你难以找到现有的样板去评判一个事情的可行性。
于是,另一个难题就冒了出来:极客团队即使由优秀的成员组成,他们也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告诉你,“老板,这事没法做!”或者“老板,我们资源有限,能做到这样已经很够好了!”
这些极客困境可以轻易把一个创业公司杀死于摇篮中。
马斯克气势汹汹地从互联网杀入汽车、火箭发射等这些迥然不同的传统领域,这些项目既不根植在底特律(美国昔日的汽车之城)的土壤上,也不是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浇灌下的花朵,跨度之大,富有挑战。短短的十余年间,马斯克所率领的创业公司之所以能在一波三折中杀出一条血路来,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马斯克摆平了“极客困境”。
马斯克想去火星并非心血来潮,“当扎克伯格希望帮助你分享宝宝照片的时候,马斯克则是希望将人类从自我毁灭和意外灾难中拯救出来”(引自《硅谷钢铁侠》,下面的引文类同)。
马斯克的行为和抉择充分体现了对这个使命的忠诚和疯狂,在SpaceX充满资本的不确定性时,马斯克的表现是“鉴于我们的长期使命的本质,我在犹豫到底要不要让SpaceX上市”。因为他认为“SpaceX的根本目标一直是创造能够在火星上建立生命的技术。如果成为一家上市公司会降低创造这种技术的可能性,那么我们在火星计划确定以前不应该上市“。
这个使命宏伟而清晰,尤其马斯克对使命的忠诚和疯狂富有感染力,他“觉得自己是唯一一个觉得自己的使命时间紧迫的人”,因此“其他人即使讨厌他,但却奇怪地对他保持忠诚,并对他的动机和使命无比敬佩。马斯克所具备的世界观,同时也是硅谷很多创业者所缺乏的。他是拥有远大抱负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