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不进则退的社会中,个人进步已经成为了我们的刚需,甚至我还看到过“现在不仅是进步停滞的人会倒霉,甚至进步不够快的人也会倒霉”这样的说法。因此我也开始从这方面来反思自己,而且逐渐根据过往的经历发现,很多时候,我在某方面或某件事情上出现了进步上的停滞,大体上都是在这两方面出现了问题。
潜意识上觉得自己现在这样就够了
我的生活中有一些像读书之类的无止尽的事情存在,这意味着那些“暂时感觉不必要”的进步总是被忽略。只有当我遇到了一件什么事情,然后突然发现自己的能力不够用的时候,才会为了解决问题去进一步精进自己的能力。比如说我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已经一年都没有变过了,关键是我一直都知道我的方法是有问题的,不过虽然不满意,但总的来说也确实没构成什么问题,所以平时这件事在我脑子里基本上都是处于“忘记”的状态。直到我开始码字。一开始只是因为手痒才写的,但一个月以后,我有一次和别人聊天的时候,突然意识到自己在逻辑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上都明显更加缜密了,甚至我的一个老朋友第一次说出了“你慢点说,我有点儿跟不上”这样的话。虽然这是一件好事,但这使我想到了一个问题:和读书相比,码字时其实更多的是在编排自己已知的东西,也没有因此获得多少新的认知,但为什么能使我的逻辑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获得如此出乎意料的进步呢?后来我想到了李笑来老师对学习的一个定义,即学习就是脑子里有越来越多的清晰正确的概念与方法论,然后在它们之间建立正确应有的关联,最后尽可能落实成行动。而对我来说,码字的过程其实就是“建立联系”的过程,而之前我没想到“建立联系”会对我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这么大的帮助,所以一直就没有重视。再进一步说,我做读书笔记的方法的最大问题就是只记金句,但没有把书中的逻辑理清楚。所以现在除了金句,我还会在读书笔记中写出书中的逻辑。而思考这一切其实只花了大概十五分钟左右,其中用到的概念我也早就知道,唯一新的东西就是因为偶然做到了“建立联系”而收获的进步,而这种进步使我感觉用以前的方法读书简直是浪费时间,这才逼得我更进了一步。
有时候即便想主动追求进步,也不知道最需要改进的是什么,进而不知道该从哪儿下手
比如说我曾经有一段时间,只和一个球友打网球,但他的水平较低,所以我常年都处于“碾压他”的状态。期间我也想有所进步,因此经过思考后,我觉得最应该加强的是我的身体力量,所以我就开始在这个方向上努力,不过效果一般导致我慢慢的就懈怠了。后来我和他打得越来越少,同时也开始和其他高手过招,但几乎每次都是大败而归。直到有一次,一个网球教练在等学员的时候闲得无聊,就看我打了两球。随即便说我最大的问题是球打得太软,而这不是我的身体力量不够造成的,而是因为我的动作错了。然后我按着教练说的,练了一个小时的动作,问题马上就得到了解决。现在想想,要是没有碰巧遇到那个教练,今仅凭我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的有所进步呢。
不过,虽然问题都是出在这两方面,但我认为这两个问题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能彻底解决的,即每个人永远都会在某方面暂时停止进步,不是这方面就是那方面,同时每个人永远都可能由于不知道而被迫在某方面停止进步,只不过每个人的程度不同罢了。后来我看到的一句话:那些批评者往往能发现你最糟糕的部分。这使我意识到如果能做到主动思考别人对自己的批评,那就可以更好的解决“当下觉得这样就够了”和“不知道该从哪儿下手”这两个问题了。因为一方面当别人提出有价值的批评时,相当于把问题直接甩到了你脸上,逼得你不得不直面应对,而另一方面,只要经过认真思考,无论当时是改还是没改,自己也至少知道了初步的下手点在哪。因此我开始践行“主动思考别人的批评”这件事。
在践行的过程中,我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情绪爆发。比如说去年过年的时候,我们一家人聚餐,大家都是边吃边聊嘛。这时突然我哥说了我一句:“你别说话了。”当时我的情绪就上来了,那天晚上我就再也没搭理过他。等到第二天,我想了想这事,才意识到自己的一个缺陷:不会用温和的方式表达我的反对意见。而我哥就是因为我说得话太刺耳,才让我别说话的,类似的这种情况还有不少。后来我在《进化心理学》这本书中看到了一个概念,即所有生理和心理机制的激活都需要输入特定的外部背景信息,用人话说就是情绪只能被我们的想法激活,所以只能通过改变想法来改变情绪,而不是直接控制情绪。比如说我走在路上,突然有人踩了我一脚。这时候如果我的想法是“这个人就是故意的”,那愤怒的情绪就会被我的这个想法激活,然后我就会发火儿,并且我不可能在其他因素都不变的情况下,仅仅靠有意识的控制情绪来让自己不生气。而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想法也是一件很累的事情。尤其是在我们本来就很疲惫的时候,如果这时候外界发生一件事,我们就会在极短的时间内产生想法并且激活情绪,更要命的是,直到发完脾气我们可能都意识不到为什么要发火儿,反正当时就是感觉要发火儿。而《关键对话》这本书中说强烈的情绪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平静,因为一旦点燃了激动情绪的化学物质,它们就会在血管里呆上一段时间。这就意味着情绪一旦爆发,在短时间内是极难冷静下来的。那如此看来,通过改变想法来避免情绪爆发就已经是一件很累的事情了,同时情绪爆发后要想及时的冷静下来只会更累,那这就意味着在面对刺耳的批评时,我们虽然偶尔可以做到及时的冷静和思考,但从长期来看,一定会出现情绪爆发、难以冷静的时刻,这几乎无法避免。只是训练过自己逻辑思考能力的人出现这种情况的次数要少一些,并且出现后也恢复得更快一些罢了。因此,我经过践行和思考,现在已经不会为了偶尔的一次情绪爆发而太过自责,相反,我会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情绪以外的地方。
虽然情绪爆发这件事是无法避免的,但毕竟我们早晚都会冷静下来。而我在践行的过程中发现,情绪爆发或受挫后的一小段时间内,我们都会处于一种很奇妙的状态中,即仍带有之前情绪的余温的同时,头脑却是冷静的,而这时候我认为是反思的绝佳时刻。因为无论是发现问题还是检验方法,对人类来说最好的方式都是情景再现,即重头回想某个具体场景,然后看问题出在哪儿或看代入的方法是否管用。而在情绪爆发后不久的这一段时间里,我们对之前事情的经过和感受的记忆都还相对清晰,所以情景再现后的结果也相对更可靠。最有意思的是,如果我们情绪爆发是冲突导致的,而后在思考时又发现了新的认知,甚至是意识到并纠正了自己的某个错误,那马上就会有一种拨云见日般的通透感,我觉得这种感觉格外的爽。
当然,我现在在应对别人的批评时已经有了一些套路,或者说是固定的思路。只不过从总体和长期来看,别人的批评必然是五花八门、包罗万象的,而在面对不同类型的批评时,应该具有的思路也肯定是不同的。因此我就先说一个吧,那就是面对有关个人能力的批评的时候,我的思路是啥?
我会试想,看改变哪个表面现象,我的负面情绪就真的消失了?
比如说曾经有段时间,有个朋友几乎每天都叫我去他家玩。但其实就是玩各种游戏,像桌游、主机游戏和电脑游戏等等。当时我脑子可能也是欠抽,居然连续去了两个星期。期间我因为平时玩得不多,所以基本上就没赢过几回,他们估计也是赢腻了,所以反复的念叨说让我在家的时候好好练练。后来回到家,我就开始想改变哪个表面现象,我的负面情绪就消失了?最后确定只要我从经常输变成了经常赢,那这种负面情绪就会好很多了。
思考在这件事情上我的目标是啥?
比如说我在玩游戏这件事情上,目标应该是赢他们吗?我认为不是,因为玩游戏对我来说还是属于娱乐,或者说是消耗时间的事情,而在这种事情上我的目标应该是“花得时间越少越好”才对。
思考要改变的表面现象和目标的方向是否一致?
比如说我要改变的表面现象是赢他们,这就需要我投入更多地时间进行练习。但我在这件事情上的目标却是“花得时间越少越好”,而这两者的方向明显是相反的。因此我也苦恼了一阵子,后来干脆一狠心不去了,也顾不上他们怎么想,之后又连续拒绝了几次后,他们也就不再叫我了。因此,对我来说,如果别人的批评顺利通过了这三步,那基本上我就知道要改进的具体问题是什么了。
最后,我觉得如果我能这么长期做下去,肯定能更受人尊重。毕竟换位思考一下就明白了,即如果你用温和的态度批评了一个人,而那个人非但没有生气,还一个劲儿地追问细节,甚至就此还和你讨论了起来,你说这种人谁能不喜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