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办公室走道上碰到了我们部门负责工会事务的同事,他突然跟我说:陈玲,基地每个部门要增加一位“知心大姐”角色的人,主要是配合工会的一些工作布置。我一听到“知心大姐”四个字,立刻想到的就是居委会大妈形象,顿时汗颜回答说:我还没那么老吧…或者叫“知心姐姐”也行啊…
其实不管叫“知心大姐”还是“知心姐姐”,对于我来说就会把它当成一种标签,不同的标签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思维和认知。那接下来,我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下来自温伯格《咨询的奥秘》一书的“标签法则”。
“标签法则”通俗的理解是指:我们大多数人买的是标签,不是商品。
用语言学家和哲学家的话说就是:事物的名称并不是事物本身。
这个法则提醒我们,我们很容易给见到的每一样新事物加上一个名字——一个标签,然后照此行事,好像这个标签就是真实而完整的表述了。
温伯格在文章中提到,在过去几年里,找他咨询帮助降低软件维护成本的电话越来越多。他开始意识到,“维护”这个字眼是有史以来发明的最差劲的标签之一。
客户对他说我们百分之八十的软件预算都花在了维护上。温伯格说这个庞大的数字可能只意味着他把太多的东西都堆在这个标签下面了。让我看看维护这个标签下面所做的一些具体工作。
温伯格发现差不多有一半的工作都应该贴上别的标签。比方说,没过几个月就要改价格,这个价格被直接写进程序里,而不是保存在易于维护和查看的表格里。有一组三个程序员一天到晚地改软件来更新价格。
术语的选择影响了客户尝试改进的方式。他把这个工作叫做“维护”,这就把注意力放在了团队编码和测试的效率上面。我建议他把这个问题称为“设计方式和维护能力不匹配”。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可以当做设计问题或者是维护问题来处理。这一组程序员决定用一张价格表来重新设计代码——用户部门已经在维护这张表了。这个团队的“维护”工作就这么消失了。
联想到我们在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如果不懂得深究问题,只用头脑中浮现出的第一个词给它贴个标签,或者是其他人试图隐瞒提供给你的镀金标签,一旦这种脸谱化的标签变得根深蒂固,问题就会愈发难以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