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读书,写笔记,到最后除了得到大量的笔记之外,不会有任何成果。
《卡片笔记写作法》——申克.阿伦斯
成为一名业余的自媒体作者已有近2年时间了,算一算,写得文章也有上百篇了吧,但是,写作仍然是一件让我觉得很头疼的事情。
我常常对着电脑屏幕空白的文档,枯坐一整天,却憋不出几句话来。读书慢是一个问题,读完书,脑海中飘着一大堆想法,却不知道如何有条有理地表达出来又是一个问题。
为此,我试过许多记笔记的方法,例如在重要的句子下面划线,摘抄文章中的好词好句,看书时在空白处写下评论,把笔记分类归纳......但是,我的笔记写了一大堆,却从来没有回看过。一本书看完,写书评时,常常根本想不起来这本书究竟说了什么。那么,我读了这么多书,记了那么多笔记又有什么用呢?
直到最近,我读了这本申克 · 阿伦斯的《卡片笔记写作法》,“卡片笔记”的创造者尼克拉斯 · 卢曼一语道破“天机”:“只是读书,写笔记,到最后除了得到大量的笔记之外,不会有任何成果。”
而卢曼教授的“卡片笔记写作法”似乎为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这不就是我一直寻找的高效而又简单的记笔记方法吗?不仅能保证我们记下的笔记不会被浪费,还能帮助我在旧的想法上产生新的灵感。长久下来,这些笔记互相链接,我们就可以搭建出属于自己的、庞大的知识体系。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看卢曼教授和他的“卢曼卡片盒”吧。
1.卢曼教授是什么人?
尼克拉斯 · 卢曼是上世纪60年代德国一个酿酒师的儿子,工作之余,喜欢阅读和写作。
他37岁才开始进入了完全陌生的社会学领域,仅用了1年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要知道,在德国,能在5年内获得博士学位已是高手);又花了5个月时间完成定职论文,正式获得大学授课资格,成为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的终身教授;此后的34年间,他出版了58本著作和几百篇文章,内容包罗万象,涉及教育、宗教、政治、法律、经济等各个领域,而且其中不少都是各个领域的经典之作;他还创立了社会系统理论,《社会的社会》、《社会的艺术》等作品成为社会学领域的经典著作。
卢曼教授成为了20世纪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大家,成为了社会系统论的创新者和推动者,被人们称为“当代黑格尔”。
做了这么多事情,人们一定会理所当然地觉得,卢曼必定是个天才,或者是个极度自律的人,甚至付出了相当艰辛的努力。直到比勒费尔德大学成立了卢曼卡片档案馆,卢曼教授的“秘密”才被公之于众,那就是他的“卡片笔记法”。他自己也经常提到,他的生产力源于他的卡片盒。
卢曼教授常常在阅读时,把自己的感想和评论记在小纸片上,并做好编号,收集在卡片盒中。后来,他惊奇地发现,这些小卡片之间,竟然可以相互碰撞,让他不断产生出新的创意和灵感。
这些小卡片成为了他的“秘密武器"。通过这些卡片,卢曼教授的一生,积累了9万张知识卡片,建立了庞大的知识体系宝库。
2.卢曼的卡片盒是什么样的?
我们记笔记时,要么过于详细,看见什么都想记下来;要么只记录当前与正在进行的项目有关的笔记。长期下来,笔记记了一大堆,却没有什么真正的作用。
卢曼教授的卡片盒,简单而又实用。他的盒子里仅有三种卡片:闪念笔记、项目笔记和永久笔记。同时书中还提到了文献笔记。
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笔记都有什么不同吧。
闪念笔记(fleerting notes):
记下脑中一闪而过的想法。只需要及时记下来即可,不用考虑太多句式、文、语法等问题。稍后,建议在2天内,及时对闪念笔记进行回顾和整理,把它们转化为永久笔记。
闪念笔记相当于你的想法的临时中转站,用完就可以清理了。
文献笔记(literature notes):
阅读文献或书本的时候,记下你觉得重要的内容,或者是你稍后写文章、或写论文当中可能会有帮助的内容。要注意,文献笔记要非常简练,不要直接摘抄书中内容,要用自己的语言,在不改变原义的情况下记录下来。
永久笔记(permanent notes):
其实就是对闪念笔记和文献笔记的整理,并试图产生新的想法。想一想你前面记下来的那些笔记,和你的工作、生活、学习有什么关系,像写文章一样,用完整的句子把想法记录下来,并标注来源。同样地,永久笔记也要简短而准确,却要经过深度思考。这时候,就可以把闪念卡片丢掉了,把文献卡片放入文献管理系统。
项目笔记(project notes):
顾名思义,只与某些项目有关。待这些项目结束后,把笔记进行存档或者直接丢弃即可。
这些小卡片看起来很简单,然而,卢曼卡片笔记法的核心就是:
把注意力放在事情的本质上,而不是其他干扰项上。
读书、学习的核心就是:学以致用,把学到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而这些卡片能帮助我们做到这些。
越简单的想法往往会产生越强大的效果。
3.卢曼教授为什么能如此成功?
卡片笔记法其实并不陌生,我们不少人也都用过。但是,为什么这些小卡片在卢曼手中能起到这么大的作用?能让卢曼教授如此多产、如此高效、如此成功?原因就在于卢曼教授“多了一个盒子”。
传统的卡片笔记,只用到一个盒子。当我们看到好词好句、看到自己不熟悉的知识点时,就会把它们用小卡片摘抄下来,保存在盒子中。而卢曼“多出来的一个盒子”,是对自己之前的笔记进行重新思考与整理。这就是卢曼的秘诀。
从本质上讲,卡片笔记写作法不是一种简单的“技巧”,而是一个“系统”,一种存储和组织知识,扩展记忆,以及生成新连接和想法的系统。
简单来说,就是把你感兴趣或者将来可能会用到的知识收集起来,然后用一种像集装箱一样标准化的方式,去处理这些笔记,建立笔记之间的联系,供你以后使用。
正如卢曼,他之所以可以如此高产且高效,且把工作和生活平衡得这么好,正是因为他构建了一套非常适合自己的工作流程。
无论工作还是生活,许多时候,很多常规工作其实都是由各种简单的、重复的任务所组成。卢曼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把这些任务打造成了一套固定且最高效的流程。
1913年,亨利 · 福特对汽车流水线进行改革,把一个个重复的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子任务,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得组装一辆汽车由原来的728个小时,缩短为12.5小时。
正如《卡片笔记写作法》一书中所说,“成功不是源于强大意志力和克服阻力的能力,而是源于高明的工作环境事先避免了阻力。”许多时候,我们只需要对工作流程稍作改变,就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并使工作变得不那么枯燥。
当我们写论文时,可以像打造汽车流水线一样,把这项任务分解成确定选题、列好框架、收集材料、寻找论点和论据、撰写论文、修改文章等步骤,把这个复杂的任务分解成一个个相对简单的子任务。
在卢曼教授看来,这个流程里的每一个小任务都是独立且清晰的。他可以随时从中调取一个小任务,专注去完成后再继续做下一件事情。
就像卢曼所说:“我从不强迫自己做任何不喜欢的事情,每当我思路卡顿时,我就会转头去做别的事情。”
当每一个项目都有它专属的流程后,我们就可以解放我们的大脑,不必去记住每一件事情,只需把注意力放在当前的子任务上,大脑的负担自然就减轻了。
而且,每一项任务都是独立而又互不干扰,我们可以在不同的任务之间可以来回自由地切换,还不会破坏整体任务,不会漏掉任务的重点。
4.怎样利用卡片笔记来写作?
说到写作,许多人第一反应是:“太难了,我写不出来。”“写不出来”并不是我们对文章主题没有想法,相反,我们往往是有不少想法,却不知道怎样整理思路,再把这些思路用文字表达出来。
其实,我们并不是完全从零开始写作的。我们写出来的东西,是把我们自身的知识体系转化出来。
传统的写作的模式是:先确定写作主题,然后必须围绕写作主题展开大量阅读,找寻写作灵感,寻找写作素材,再把它们用文字的方式表现出来。
卡片笔记法改变了这种传统写作模式。
卡片盒就像一个储蓄罐,经过长期的积累,积少成多,越来越有价值。它把新旧知识相关联,形成了一个大的网络,激发新的想法。缺钱的时候直接从里面取钱即可。
写文章也是一样,文章的观点、内容都来源于卡片盒,但是经过思考,用自已的语言转述成新的观点。然后进行审核、修改,一篇文章就完成了。
传统的写作方法,是把一大堆想法集中在脑海里,再把有用的东西打捞出来,写在纸上;而卡片笔记写作法,是把已经写好的笔记整理出来,形成一篇完整的书面作品。两相比较,毫无疑问,卡片笔记写作法简单方便许多。
当然,从卡片盒中取材并不是机械地复制,而是与卡片盒对话,把它变成自已的语言进行转述,用不同的文字表现出原意。
写作可以看做是对文稿的修改,将一系列笔记变成具有连贯意义的文字的过程。通过写作找到主题,发展主题。这样的写作是自下而上进行的,能帮助我们把网状的思想,通过树状的结构,用线性的语言表达出来。
5.写在最后
《卡片笔记写作法》中说道:“我们必须拿着笔阅读,把思想的发展过程落实到纸上,并建立一个不断增长的外部思想库。”
在整理笔记的过程中,我们经常思考这些笔记和其他笔记有什么关系、要如何建立联系?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个孤立的想法逐渐被积累、并联系起来,慢慢地变成想法集群,并衍生出更多系统性的思想。像卢曼教授,他的一生,积累了9万张卡片,实际上平均下来,每天只需要记录6张片笔记,就拥有了一个不断产生复利效应、受用终生的知识库。
这些创作出来的小卡片就是我们的外部思想库,成为我们的第二大脑。
“记笔记不是最关键的工作,思考、阅读、理解和提出想法才是,笔记只是它们的具体成果。”思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记是素材的积累,灵感的源泉,而如何运用已有的笔记,创造出新想法,才是要我们思考的。利用卡片笔记,在笔记之间建立关系,越来越多的想法就会自动涌动出来。
使用卡片盒记录法会使学习更轻松,使阅读效果进一步提高,使知识的积累更便捷,更会使得我们的写作变得水到渠成。一旦你学会了卡片盒笔记法,你就会爱上它,它会逐渐成为你的第二大脑,产生巨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