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霞客
今晨读了孟郊的《烈女操》。按照通常的赏析,这首诗写的就是“吃人的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摧残”。其实我们很多时候只是被这些吓得死人的概念给忽悠着而已,恐怕很多人对什么是“封建”,什么是“礼教”,都搞不清楚。至于“封建礼教”是怎么“吃人”的,就更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以讹传讹了。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贞妇贵殉夫,舍生亦如此”——这不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海枯石烂,永不变心”的“完美爱情”吗?不要看到“殉夫”,就好像看到一群人在杀掉女子为丈夫殉葬,这完全是两码事。
首先,“殉夫”不是专指“殉葬”,更主要的是指“守节”;其次,这种“守节”是完全出于自愿的不改嫁,而没有什么强制性;再次,即使“殉葬”,也是只是极少数人的自我选择,而从来不是普遍现象,也正是因为“物以稀为贵”,古时官方才为其立牌坊以褒扬之;其四,“贞节牌坊”是在宋明之际,才逐渐兴盛起来,以明代为盛,但是逐渐曲解程朱理学而走入了迂腐境地,在清代伊始康熙便曾以“人命至重”为由,指出不可提倡“殉情”,而明代归有光,清代毛奇龄等一流学者也都曾严厉批判谴责一些野蛮做法;其五,《列女传》、《后汉书·列女传》记录的都是才德出众的女子,被掳至匈奴生子赎归再嫁董祀的蔡文姬亦得入传,并非专门着眼于贞节;《宋史》注重记录的是不屈强暴、没有改嫁的女性,一共55位,《元史》187人、《明史》308人,当然,明代实际发现的节烈传记有上万人……
查阅史料和相关研究,这里我觉得需要明确以下几个事实,归正以下几个观念: 第一,从来没有所谓的“吃人的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残害”;第二,“贞节”本身完全是理应提倡的纯正道德标准;第三,走入迂腐的观念与陋习,是明清以来才出现的事情,绝非贯穿整个中国历史的普遍现象,更不是开放包容的大唐糟粕;第四,自古以来历史上就有各种“糟粕”,但纯正与理性的道德,开放与包容的心态,才是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绝对主流;第五,几千年来的中华和人类正统文化,造就了无限辉煌的人类文明,也造就了传统社会普遍坚定幸福的爱情与婚姻,而当今人类乱象纷纭,恋人夫妻之间争斗猜忌,无休无止,甚者无忠无信,乱性乱伦,种种恶劣现象愈演愈烈,竟至幸福稳定之家极少而痛苦分裂之家极多,这些全都是现代人普遍背离了传统家庭婚姻伦理价值的恶果。
“波澜誓不起,妾心井中水”,这是传统女子坚毅品性与清净内心的生命修为写照,世间多一些这样的女子,必定少一些悲哀,多一些幸福。
当然,自古以来,男子更有其系统而严明的道德修养文化与实践,男女之间的关系都是符合天道、阴阳协调的,男子自有其阳刚之气与温厚之风,女子自有其阴柔之美与坚忍之德。男女之间,夫妇之间,人与人之间,普遍是彼此信任,互相关爱的状态。
一言以蔽之: 回归传统,回归道德,幸福才有根基,人类才有未来。
2017.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