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识》读完了,很集中的几天时间,好像做了一场梦,但又清醒地知道不是梦。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受益不是什么一蹴而就的成功学哲理,也不是指点人生迷津的法则,更像是认识了一种新朋友,打开了我现在的工作生活圈子,看到了视野之外的天空。
这种朋友很有耐心且绅士,不会强硬地要求你必须站在他的人生观里,接纳他的思想,更多的是通过事例和事实传达着另外一种思维模式和处事之道,效果了然于心,至于变或者不变的选择权由你决定。
同时,也会看到自己在有些事情上之所以走进死胡同,或者处理结果并不尽善完美的缺陷在何处。
我能看到也能感受到,我想这本书我没有白读,这本书有其值得学习的很多地方。
我只简单谈谈自己能够理解并将努力学习做到的几点。
1.关于工作态度
第一份工作必须能够让你极快速地成长,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全行业,而且你也需要主动通过第一份工作尽可能地成长。
凡是对将来职业有利的事情,不论是否有报酬,也不管报酬是高还是低,都要做。
对待自己的职业,需要专业的工作态度,所谓的专业,就是一切以工作目标的达成也中心。
人一旦觉得自己是过客,常常就对很多该完成的工作视而不见,也懒得建立和维护与同事的关系。一旦有了过客心态就容易不求上进,对自己最大的害处是既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又丧失了锻炼的机会。
以上观点对我来说好像兴奋剂,唤醒了安逸已久的细胞。2018年结束的时候,我没有长篇来记录这一年的收获和成长,是因为我陷入了一种无所适从感,想来想去,上班五六年的自己,被上成了废人。
以前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仿佛停滞了一般,犹如深陷泥潭,任凭怎么拉扯就是拖拽不出来。
尤其原因还是自己不够坚定,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就像有些人会说有编制铁饭碗,干多干少也还是拿那点工资。刚开始听的时候不以为然,时间久了,好像有点动摇了,尤其是在承担一些严格上来说并不算自己份内事情的时候长期积攒出的不平衡。这种感觉每个人都有过,只是有的人顺应了环境,或者说是也认可了自己随波逐流的状态,所以会觉得正常,但也有一些人还保留着一股幻想或者说是自己的坚持。
工作和人一样,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也便得到什么样的结果。曾有一个前辈告诫我,要有大格局,不要和任何人比,眼界要高点,别把自己局限于眼前的利益上,站到学校的立场上做工作,不要想着是给学校干的,其实受益最大的还是你自己。
细细品味,的确是这样的道理。有时候会听到这样的声音:都拿一样的工资,有的人闲死了,有的人忙死了,凭什么?刚开始听到这样的话时,自己也难免跟着愤愤不平,但时间久了,就发现那些所谓的闲人和忙人除了工资没差别外,在很多方面还是有很大差别的,这里也就看个人体会了,因人而异。
作者讲述的这些观点是针对在企业工作的群体,个人觉得也挺适用于体制内的我们。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工资待遇上没有错,毕竟这是谋生的手段,但还要把更多焦点放在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个人追求中。大环境下,做不到百分百出淤泥而不染,最起码也要有尊严地胜任自己的职责,无愧于自己。
2.关于“消费”
这里的消费不仅仅是金钱换取物质的消费,还包括个人的能量释放,时间,感情等。
在追求任何好东西(无论人、物质还是精神层面的)之前,我都会问问自己,他们(它们)是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好还是给我带来麻烦。
对于所喜欢的东西,如果付出的代价是让生活质量变差,那就算了。
网络上经常流传着关于女生要怎样善待自己,怎么给自己花钱的言论。我觉得教人学会爱自己这样的方向没有问题,不理解的是比如有些刚刚工作的姑娘,月薪也就够维持基本的生活,但是却很是追捧网红消费。买够多少支口红,用大牌子超出自己经济支出的护肤品等等,最后的结果是入不敷出,工资已到账就被信用卡和花呗分了去,剩下的日子只能“吃土”了。这样的结果是什么,有目共睹,也未必有表面看上去的光鲜动人。
我们追求美好的事物或者人本身是正向的积极的,如果这些追求超出了自己的实力范围,倒不如趁早打住,要不就是努力让自己到达那个层次,如果暂时不能量力而行也许幸福感更高。
3.关于坚持
我们已经走了九十九步,为什么不把最后一步走完呢。一定要把事情的最后一步做好。
走完一百步的精神不仅仅体现在做东西上、做事情上,还体现在交流和沟通上。通知别人一件事情,要等到对方说出“确认两个字才算任务完成。
大学时参与社团活动,当时通知我们活动时间和地点的学姐,每次发信息都要在最后加上一句“收到请回复。”当时的我们话费有限,还没有短信优惠包,好像一条短信要一毛钱,有些通讯就不太愿意回复。到了差不多活动开始的时间,学姐就会亲自打电话再确认,或者重发短信。
跟着学姐学得多了,才领悟到这就是一种把事情做到极致的态度。
后来工作后,每天会接到不少工作短信,我也习惯性地会回复收到。有次一位发通知的同事见到我跟我提起这件事,还说我挺细心的。
做事也好,发通知也好,我们都需要拿出完美主义的心态,把事情做好,坚持到最后一刻,终归是不大会犯错的。
相反,总是抱着投机取巧的心态,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时间久了,就会形成惰性习惯,一旦事情不够圆满,最后品尝功亏一篑的苦果的也就是自己了。
《见识》这本书还有很多观点值得深思学习。比如通过吴军老师的这本书,会发现他读的书涉猎范围广泛,除了专业领域之外,还有其他自然人文历史的研究。所以不能老是抱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乱垦,还需带着一种包容接纳的心态,多去涉猎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这样,才能显得不那么狭隘,不那么局促。
是时候长长见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