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漂流8班第16人,WMH的话题是流言,如何在流言中坚持自我,不知道这样的话题有没有实际生活的背景,要进一步了解;1班LY声音较小,讲了朋友的一日三餐之喻。
今天没有安排每日一诗,怕交流来不及完成。课堂交流昨天的读书笔记,学会用诠释法联想法写读书笔记。最后8班没有完成1班正好完成小组交流。
课堂上有不少新活跃起来的人,思考呈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一旦这些慢热内敛的孩子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渐渐成为课堂的支柱,能把课堂引导向一种具生长力的良性发展。
下午1班借阅课,阅读渐渐成为生活一部分,这样很好。
晚饭和瑜伽去新红阳吃了馄饨,每人10个吃撑了,下次只能两个人15个,绕一个大圈到学校上夜自修。瑜伽接费电话,让她去学校处理学生问题。她苦笑,说开学不到一月,各种问题比高三一年还要多。我说本来高二这一年就是学生最迷茫最动荡的时段,你又是半路接的。苦归苦,但尚能苦中作乐,每个人在年轻时经受这样的磨练是有好处的。
学校下发了每人一本书,李镇西《教育为谁》,翻了一下,是最近几年的随笔集,读了几篇,可能因为是平时关注的缘故,不管是理念性的东西还是具体些的东西,都不再陌生而是熟悉得就如自己的生活一般,就像自己每天记录的流水文字,它放到岁月里或许能衍生出价值来,但此刻,它似乎意义全无。想起大概十年前学校也每人发了一本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很长时间一直是枕边书,它渗透在过去的十年里,几乎是一种召唤,而它也来自真实的教育生活,对于我来说,这种对具体生活的创造性的思考力是最富有启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