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二十二》之前,我先看了一遍《三十二》。
两部纪录片同一个导演,讲了同一件事情,中国慰安妇的故事。
提到“慰安妇”,我想大多数人应该和我一样,了解的只是历史书上一笔带过的介绍,而她们是那段残酷而屈辱的历史中最大的受害者。
于是我夹杂着自己擅自的同情和想象,怀着沉重的心情观看了《三十二》。看完之后,我为自己的那可怜的同情心感到羞愧不已。
片子仅仅讲述了一位名叫韦绍兰的九旬慰安妇的人生历程,不煽情,不做作,很平常的叙述,却让人泪流满面。
韦绍兰是 1944 年被日军掳到慰安所的,去的时候还带着女儿。3 个月后她逃回来了。丈夫说,你还晓得回来啊。她 3 个月没哭,这一刻哭了。
婆婆却说,不是她学坏,是日本人在山头拿到她的。
但是自己至亲的丈夫,却没有原谅自己。
在那样一个时代,一个女孩被日本人带走,的确很是丢脸,在中国传统思想依旧顽固的当时,这样的女性,是没有贞洁的。可她们受到的苦难又怎是我们所能理解的呢,这样的人生早已充满了苦痛。
又过了 1 个月,韦绍兰发现自己怀孕了。想死,于是偷偷和了农药,但是却被邻居救下来了。婆婆劝她,死什么,不管是男孩、女孩,生下来。
1945 年,日本人投降的那一年,他生下了儿子罗善学。
这个孩子从小被人指着说是日本人,他不知道自己是哪国人,但是他知道日本人的行为,他一生只能放牛,他读不了书,他吃饭只有白米,他每天要挑无数次扁担,他说有一餐稀饭就谢天谢地了。
我知道,他是中国人,善善良良的中国人。
韦绍兰说:“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都要留着这条命来看。”
贫穷是韦绍兰老人一生中无法摆脱的命运,三个月90块钱的生活费,让她喜欢上了吃白菜,因为白菜便宜。
她说:“会用就够了啊,多就多用点,没得就少用点。怎么会够,怎么又不会够?”
这世界不曾好好善待过老人,老人却留恋这红红火火的世界。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
她带着微笑在这个世界上继续地活着,而中国慰安妇人数一直在下降。但是国家却没有给她们应有的关怀,她们是女性 ,她们是慰安妇,她们是历史的见证人和经历者,她们是英雄!
战争早已结束,可她受到的战争摧残从未结束,她每夜闭上眼睛,那些光影又重新浮在眼前。
“慰安妇”一词是由日军所创造。
以前中国人不这么叫,但为了便于把受害者都归类起来,所以才简单粗暴的用了这个词。
准确的称呼应该是“被日军强迫当慰安妇的受害者们”。
在日军侵华的八年里,至少有20万中国妇女被迫沦为日军的“慰安妇”。
她们中的绝大部分都被残害致死,侥幸活下来的有的被当做“化学试验品”,有的苟且偷生。
她们难以融入后来的生活,因为总有碎嘴子的流言蜚语,让本就遭遇创伤的她们再次受到伤害。
为了多看看这个还算美好的世界,她们隐姓埋名,再也不愿提及过往,艰难度日。
《二十二》上映的第一天,我就想去看,但不敢去看。但是我知道,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我不得不去看。
紧迫感在我们之间蔓延,再不去看就来不及了。“遗忘历史就等于背叛。”
虽然“看见”只是第一步,感到惭愧只是第一步,但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我知道会很沉重,会很痛苦,但我还是选择了“和她们来一次最深情的凝视。”
这是国内第一部获得公映许可证的“慰安妇”题材的纪录电影。
很难相信,在过了这么多年后,我们才用勇气去面对这段一直都不会愈合的“伤疤”。
从2001年到2010年,中国“慰安妇”要求日本政府谢罪和赔偿的案子,全部败诉。
其中,有一个还重要的原因,值得我们所有人去直面,那就是如果连我们中国人自己都不重视自己的历史,不去关怀和慰问,又该以什么姿态去要求别人的道歉?
中国被受害的慰安妇有20万余人,但是《二十二》出来时,这个数字已经降到了22人。
这部纪录片中共有22名女主角,平均年龄超过90岁,开拍过程中,已有一人去世,如今到了上映的时候,22个名字里,其中14个都加上了黑框。
而就在影片上映的前两天,片中的海南“慰安妇”黄有良老人去世,享年90岁。
其实看完电影你就会发现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沉重,它只是在平淡地讲述一位位慰安妇现在的生活。整部片子克制、节奏缓慢,甚至在老人们情绪波动大的时候,导演都会喊:“等一会,等一会,等她冷静一下”“冷静冷静,等一等。”
与《三十三》的个体画像相比,《二十二》描述的是一个群体。
她们一生都在与时间和死神赛跑,但这场比赛注定会以失败收尾。
这些生老病死,是她们无从回避的现实境遇。
她们中有的老人随养女生活,还算可以安享晚年。
有的老人大半辈子都在独居,趁着身体还算硬朗孤独度日。
有的老人则没能熬过岁月的侵蚀,在影片拍摄过程就离我们而去。
影片的开头便是张改香老人的下葬仪式。
山西老人李爱连告诉导演郭柯,以往她对其他记者“没有讲实话”,
“那些问题,当着我的儿媳、孙子,怎么说得出口?”
李爱连老人做了很久的心理准备,她想告诉郭柯自己曾遭遇了什么,但最后只轻轻问了一句:“门都关好了吗?”
仿佛只有关严屋子的门,她才敢打开心里的门。
据李爱连回忆,被日本兵抓去后,她被饿了三天三夜,最后有人扔给她一堆大葱。
18岁的她一口气吃了8根,胃从此坏了。
她想过逃跑,也逃跑过两次,
但最后又被抓进了慰安所。
年迈的她喜欢喂猫,原本是一只,后来成了一群。
家人说,有好吃的,她自己都舍不得吃先给猫,等到它们吃完了自己才吃。
经历过那么多苦难,她对生命还是如此温柔。
阿婆们平淡地讲述自己过去的故事,画面平淡地展示着阿婆们的日常生活,她们平淡地哭,平淡地笑,平淡地讲起自己的亲人,平淡地唱起故乡的歌谣。
就像一座冰山,我们看到的只是水面上的十分之一,而另外的十分之九都安静地藏在水面下。平淡的背后,是数十万中国“慰安妇”的血泪,是无数华夏儿女那些年被摧残、被侮辱、被损害的过往。是无数的慰安所,无数的万人坑,无数个夜晚的泣血呼唤,无数豆蔻少女还未开始就已经被黑暗摧垮的青春年华。
可是日本这个国家,一直不愿意承认当年对我们国家人民犯下的罪行和折磨。
他们一边抵赖罪行,一边逃避历史,这些老人,她们至今都没有等到那句道歉。
人们总说时间总是能够治愈很多事情,被伤害者当年的愤恨,听到者一腔对世界不公的埋怨……无论曾经多么强烈的感情,统统都可能被时间洗刷掉,变成一片虚无。
就像是老奶奶看到照片上八十岁的日本人时一声轻笑:“原来日本人老了也会没有胡子。”
但是这样就意味着不去追究了吗?
不是。
不是的。
所谓“正义也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都是靠着人们至死不渝对于正义的执念与追逐,是靠着一个又一个,甚至一代又一代的人的执着
——对于正义的执着。
和平年代过久了,现在的很多人已经忘了中国人民受辱的曾经,可是血淋淋的历史就摆放在哪里。
面对她们,我们在等日本道歉,可日本在等她们死亡。
或许剩余的老奶奶们能够听到那句道歉,或许不能。
或许道歉声响起的那天,已登记在册的所有慰安妇们都已经化作了尘土,
这对于她们无疑是非常悲哀的,因为有生之年她们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道歉。
但是对于我们这些还活着的人,依然有着意义:
历史永远不应该被遗忘,有些错误不应该被原谅,而正义应该得到声张。
很多历史,无论曾经多么壮烈与惨痛,你不去讲,它就会消散在历史的车轮中,被人们遗忘。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记住这段悲惨的历史,了解、认识、正视这段历史。但不是记住仇恨,也绝不能煽动仇恨。
历史的意义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就像陈林桃老人的愿望是——“希望中国和日本要一直友好,不要再打仗了。”
还有,那些不愿为孩子提及这段历史的家长,请你们也记住,这没有什么不好讲的,没有什么不光彩的,她们无关性,只关乎历史。
我们不曾经历满目疮痍的过往,我们不曾背负时代屈辱的印记,我们不曾听见硝烟弥漫的战火,但是我们应该记住她们。
慰安妇不是耻辱,耻辱的是逃避这段悲惨的历史的我们。而她们,个个都是英雄。
我们要看见,要温柔,要记得。
这不是一部让人开心的电影,这不是你人生中必看的一百部电影中的任何一部。但我还是想说:
不要逃避,不要害怕,如果能找到片子的话,去看一看吧。
赶在八变成零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