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清同学每次发美女图视出来,我都会产生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欣赏图片并夹带一种生理上的兴奋;一方面却在心里骂一句“庸俗、下流”之类的话。这种理智和欲望的碰撞实际上伴随我们每个人的大半生,也伴随着毛泽东的大半生。
从心理和情绪上去分析毛泽东和彭德怀之间的争执,以及他和刘少奇之间的龃龉,进而去分析毛泽东发动文革的动机,我们就会看到,处处都留下了理智和欲望碰撞的印痕。
囿于篇幅和时间,这里只就几个充分沉淀的历史事实加以解析。
1959年庐山会议,彭德怀被批判的主要罪名之一,就是彭德怀在1940年指挥的百团大战。这一过去近20年的历史事件,本是共产党抗日战争史上唯一的一次正面抗日的集团军作战,为党赢得了巨大声誉,毛泽东在当时也表彰过,说“这样的战役可以再多来一次两次”,但在庐山会议上,毛泽东又从另一个角度对百团大战加以评判。毛泽东说:
“一些同志(当时)认为,日本占地越少越好,后来才统一认识:日本多占地,才爱国。否则变成爱蒋介石的国了……”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让日本多占地,日本终究是要败退的,这些日本多占的地,共产党可以轻而易举就拿回来,至少比国民党占的地拿回来要容易得多。
显然,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上翻出这本旧账,就是为批判而批判。彭德怀在他的“万言书”里,委婉指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荒唐之举,反对个人崇拜,反对唱“东方红”,反对喊“万岁”,凡此种种,都对毛泽东内心的“权力欲望”造成巨大冲击。毛泽东本人又何尝不知道唱“东方红”也好,喊“万岁”也好,都是对他的吹捧,但毛泽东并不认为这些吹捧除了有利于巩固他的权威和地位,还会给他带来什么危害。他也有绝对自信克制吹捧带来的骄傲自满情绪。此外,只要他保住了权力和地位,比保住任何另外的人都要更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革命胜利,这一点,他是确定无疑的。
毛泽东对彭德怀失去信任,背后还有一种更隐秘的身后情节在里面。
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之后上台的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一些错误,特别是个人崇拜进行了猛烈无情地批判。斯大林作为世界共运的领袖人物,他的光辉形象一下子跌入深渊,令全世界震惊。这也给毛泽东很大冲击。毛泽东完全有理由相信,自己去世后,中国也会有这么一个人像赫鲁晓夫毁坏斯大林形象一样毁坏自己的形象。中国的赫鲁晓夫是谁呢?放眼整个中央政治局委员,只有不惧权威,无所顾忌的彭德怀有这个能力(彭德怀没有子女)。在李锐的《庐山会议实录》记录了毛泽东和彭德怀这么一段对话:
“我66岁,你61岁,我块死了,许多同志有恐慌感,怕对付不了你,许多同志有这个顾虑……”
这里说“许多同志有这个顾虑”,其实顾虑最大的,就是毛泽东自己。整个来庐山参加会议的163名委员和代表,只有你彭德怀有这个胆子反对唱“东方红”,反对喊“万岁”。我在世时你就有赫鲁晓夫的气魄,焉论我身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