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训蒙大意示教读、教约》。
自正德十一年(1516)九月至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阳明先生巡抚南赣汀漳等地,和伍文定等平定福建、江西、广东、湖广等地的流民暴乱,拯救无数陷入歧途的无辜良民。在平定之余,先生通过讲学、办书院、办社学、提倡读书等教化当地百姓。
《训蒙大意示教读》和《教约》是正德十三年(1518),阳明先生平定江西南安府崇义县等地流民暴乱后,得胜班师,临行前为晓喻赣南各县父老乡亲,兴立学社而颁布的文告。
“教约”类似于现在的“校规”,教化对象是“教读”(老师)和“诸生”(学生)。《教约》和《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是写给刘伯颂(应为一名教读)等人学习的儿童教育大纲。
王阳明指出了育人的途径:用诗歌诱发孩童的兴趣,用礼仪规范孩童的仪表,用读书开发孩童的智慧。在此,王阳明批评了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说这是“末俗庸鄙”之见,和古人的教育理念格格不入。
“草木之始萌发”的比喻实在是精当!喜游戏,爱跑动是孩子的天性,不管我们有着怎样好的设想,也不管我们拥有着多么渊博的学识,教育中所采取的一切措施,都应该以不违背孩童的天性为最高准则。
需特别指出的是,对于读书,王阳明有独到的见解:读书不只是为了开发孩童的智慧,也是为了让孩童在反复的涵咏体味中净化心灵,更是为了让孩童在抑扬顿挫的朗诵中浇灌他们志向。而这样的目标,是在潜移默化中达成,是在身心愉悦中实现 。
需特别指出的是,对于读书,王阳明有独到的见解:读书不只是为了开发孩童的智慧,也是为了让孩童在反复的涵咏体味中净化心灵,更是为了让孩童在抑扬顿挫的朗诵中浇灌他们志向。而这样的目标,是在潜移默化中达成,是在身心愉悦中实现 。
先生主张因材施教,培养兴趣,作为标签自然触目可及;热爱学生,尊重个性;作为原则自然放之四海而皆准;读书明志,潜移默化。
可以看到,王守仁对学生的教育重在引导和启蒙。尤其是对于儿童特点的把握及多种教育方式的提出,因此,可以说王守义也算得上是一名教育家,研究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对我们现代的学前教育具有极大地启示,能对学前教育的发展给予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