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刚读完罗尔夫·多贝里的《清醒思考的艺术》,书中52个心理思维的偏误给人诸多启发,其中3个思维偏误对“别人的成功”的解读更是有趣。这3个思维偏误分别是:幸存偏误、结果偏误、光环效应。
(一)幸存偏误是指:由于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败,你会系统性的高估成功的希望。
看看各大媒体的报道,再看看们平常关注的重点,都是腾讯、微信、天猫、京东等等怎么怎么成功的,然后总结成功规律,而那些失败的企业和创业的人总是待在灰暗的角落,因为没人关心他们是怎么失败的,失败了还有什么好借鉴和传授的吗?作者的一问让我们警醒:为什么你该去逛逛墓地,因为我们总是会系统性的高估成功的概率。在我们努力去想取得成功的时候,我们总是竭力去挖掘别人成功的因素,然后借鉴,但往往事与愿违,多数都还没来得及进入公众的法眼就消失了,而那些于千万失败中杀出来的成功者和企业,则被人们顶礼膜拜,求取真经。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真的,我们应该时时去逛逛那些曾经大有希望的项目和事业的墓地,虽然伤感,但是对以后的路会有好处。
正如书中所举的例子:每位成功的作家背后都有100个作品卖不出去的作家,每个作品卖不出去的作家背后又有100个找不到出版社的作者,每个找不到出版社的作者背后又有数百个抽屉里沉睡着刚动笔的手稿的写作爱好者。而我们总是听到成功者的故事,认识不到作家的成功概率有多小。
(二)结果偏误:我们倾向于以结果判断决定——而不是当时做决定的过程。
关于结果偏误书中的例子“成功的猴子”最能恰到好处地说明问题。
我们假设有100万只猴子在股市上投机。它们疯狂地、自然也是纯随机地买卖股票。会发生什么事?一年后,约一半猴子的投资都赚钱了,另一半亏钱了。第二年这帮猴子又是一半赚钱,另一半亏钱。长此以往,10年后大约只剩下1000只猴子,它们的每次投资都是正确的。20年后就只剩下1只猴子每次投资总是正确的——它成了亿万富翁。我们就叫他"“成功猴”吧。
媒体会怎么反应呢?他们会冲向这只动物,去阐述他的成功原理,他们会找到某种原理:也许这只“成功猴”吃的香蕉比其他猴子多,也许它坐在笼子的另一个角落里,也许它是头朝下吊挂在树枝上,或者也许他捉虱子时思考的时间很长。他一定拥有某种成功秘诀,不是吗?否则,怎么会有这么出色的表现呢?一只20年来总是作出正确投资决定的猴子,怎么可能只是一只无知的猴子呢?不可能!
猴子的故事说明了结果偏误:我们倾向于以结果判断决定——而不是当时做决定的过程。当我们在研究一个项目或者一件事是如何成功的时,不仅要关注本身的结果,更重要的是研究、复盘当时作出决定的环境,做出决定的原因,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才能做出更好、更合适的决定。一件事的成功不一定是必然的,更可能是各种偶然因素促成最终的结果,而当时做决定的过程却是客观的,详细分析、解剖还原当时的环境,才能真正总结出可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PS: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三)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光环效应在生活中有很多体现,尤其是在成功者身上体现的最为明显。有句话叫“一高遮百丑”,成功者就是“一朝成功遮百次失败”。成功者的光环一旦被带上,很少会有人去关注光环下的黑点和伤痕累累,因为人总是崇拜英雄,而人们也需要英雄,即使自己不能成功,看着别人的成功也会在心里给自己自我安慰。
当一位成功者在公众场合讲述自己的失败和成功,人们大多会更在意他是如何成功的,自己能不能像他一样,而即使他讲述自己的失败,人们也不会有太多悲情,只觉得他失败也败得很好,因为他最后还是成功了啊。
PS:看到过一句话,与君共勉:不要有那么一天,我们口口声声谈论的是别人的成功,而自己却一事无成。
我是小马亦能过河,努力做一个边学习边分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