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部很火的电影,叫做《我的少女时代》,据说很多人都是笑着进电影院,红着眼睛出来,但也有人看了表示没什么感觉,比如我。
看着豆瓣、知乎到处都有人各种缅怀逝去的青春,逝去的少女时代,擦肩而过的徐太宇,以及看到有人说“你没感觉是因为你没有少女时代”,法了个克,我都开始怀疑是不是我的青春被狗吃了?
这让我想到一些场景,很多人讲笑话把自己讲得哈哈大笑,我在一边听着觉得莫名其妙,他就会埋怨我是个无趣的人。很多人将自己的悲惨经历讲红了眼,我听了觉得这其实没什么,他就会埋怨我是个冷漠的人。
凭什么你讲笑话我就该笑,即使我完全get不到笑点
凭什么你埋怨生活不公我就该同情,即使只是一些小事
凭什么你看电影看得热泪盈眶我就得跟着哭,即使这电影根本没有触动我
说实话,真不是我冷漠无趣,我和你无法产生共鸣其实和情绪点有关。嗯,主要是有两个原因。
1.情绪点不同
情绪点包括笑点痛点等所有能引起人情绪变化的点。按照我的理解,情绪点是和每个人的生活经历相关,经历越丰富,情绪点就越多。所以同样是看一部电影,比如说《我的少女时代》,有些人看到徐太宇,林真心,就会想到曾经自己也做过的那些傻事,想到因为自己的选择而错过的徐太宇,从而触动了情绪点,而这一触动就像一颗石子掉进了平静的心湖,一些错综复杂的情绪就像波纹和涟漪一圈圈散开来,于是你的情绪就开始泛滥,鼻子发酸,眼圈变红只是外在表现,不排除还有一些人表面风平浪静,内心波澜壮阔。
2.情绪点相同,阈值不同
阈值就是触发情绪点的最小的刺激强度。当我们情绪点相同的时候,比如某一个笑话很好笑,当我们都是第一次听到的时候,我们都会笑,这个时候我们的情绪点相同,阈值相同,而如果你是第一次听到,而我是第二或是第三次听到,这个时候情绪点相同,但我的阈值已经比你高了,所以你觉得好笑,而我可能已经习以为常了。
所以,别再问我为什么不哭了,因为我的少女时代没有炫酷到没朋友的徐太宇,也没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霸,更不可能和校花有什么交集(校花是什么,可以摘一朵送人吗?),我压根就没有那个情绪点。我只想安安静静地上学,我也的确是安安静静地上完了学,当然这个安静是一个相对的说法。
这篇文章我并没有说看电影看哭有什么不对,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都有各自的人生经历,我不喜欢那些对别人的人生指手画脚的人,没有经历过别人的人生就没有发言权。看电影看哭只能说明,姑娘,你一定是个很有故事的人。
ps,如果你还要问为什么我看了没感觉,那就当我的青春被狗吃了吧(笑脸)
pps,以上都是我瞎扯的,什么情绪点,什么阈值都是瞎扯的,你可别当真啊,我就喜欢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