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木心《文学回忆录》 | 手记
2017年8月2日:
今天,读完连续五讲的存在主义。没忍住,直奔丹青先生的后记。着迷。书快读完了,才好似真正地着起迷来,也挺滑稽。迷离惝恍,内心似澹静,实杂乱不堪——迷惘,狂躁,也有凄婉的成分。不舍。看着丹青先生的文字,试图不自知地设身处地去感受先生所感。五本厚厚的笔记,承载了太多热血。作为学术作品,此书不免遭人诟病,但我更愿把它作为一件伟大的艺术品——直觉的,审美的。艺术需要柏格森,需要尼采。跳跃性的思维,犹如乐谱上令人措手不及的音符,其实,把文字当作音符来读,文字的韵律和音符的音高,异曲同工。写好了,都美妙。无法亲聆木心先生的文学回忆课堂,但至少通过呆滞的双眸,去欣赏文字的灵动。然而,敬字如己之人消逝得所剩无几,对文字的攻击性太强,世界各国的鸡汤作家现象屡见不鲜。我说,何必任何事都要急功近利,带有直戳结局的目的性呢?缓缓的,真的会被甩吗?速度太快易摔跤,再爬起来,还不如结实好每一步的速度。五年,无任何强制与奖章,何以坚持?木心——对文学敬仰,对文字呕心沥血,对艺术始终不弃; 学生们——对文学的无知,对艺术的热情。足够。这算是自由意志吗?
2017年8月6日:
读到了“黑色幽默”一讲,越来越不舍。些许失落感。
2017年8月7日:
终究还是读完了整册书。2017年6月20日开始读,8月7日读完整册。陪伴我一个半月。虽历时一个半月,但除去中途不得已的断断续续,一共花费31天。整整一个月。真是恰到好处啊。《文学回忆录》像是一位久违的密友,祈盼着,来了,朝夕相处了许多天,又走了。内心的失落感骤然而降。这一段一段的路程甚是坎坷,但也被磨平。从希腊罗马神话到中国古代文学,再到十九世纪欧洲各国文学及流派,之后走到二十世纪各国文学写作手法及流派,其中有走的顺的路,有走过几遍的路。此历程中,停下来,不是歇息,而是去翻阅木心先生所评价甚好的书,粗糙读来一二,尽量去体会,去感受。写了35篇读书笔记,确是用心在写。有自己相当满意的,有自己认为较粗糙的,也有硬逼着自己写的,但无论何种境况,我还是坐下来写了。结构图是几乎每次都会列出,看看,也很知足。从无知到略懂再到架构起轮廓,不容易。好事终了,真的好想亲聆木心先生的课堂。可惜。
以全英文写“先秦诸子”三讲的读书笔记,好似些许滑稽,但我不在乎。中西合璧,有何不可?依旧对读毕的读者心存感动;唐诗宋词,诗中最爱非太白而是杜甫,我就是多愁善感,感时伤世;十九世纪欧洲各国文学,诗人,当然非拜伦莫属,然则,他那一代我每个都爱——拜伦,雪莱,济慈,才华横溢,英年早逝,更不忍去缅怀;赋有音乐性的诗人,马拉美,牧神午后,多印象,多朦胧,尤为重要的是,他赋予了德彪西灵感,是源泉;法国十九世纪文学先驱夏多布里昂,也钟爱,他,天然去雕饰;俄国呢?莱蒙托夫,异端,狂野,豪情,他的《诗人之死》,着实,抓住了我;爱尔兰,叶芝,我认为,他是入世的,海子才是出世的,真希望他俩能 “永结连理”;尼采,弗洛伊德,看到他俩就激动,一个疯了,一个理性分析梦境;一个感性太丰满,一个理性太老实;一个酒神,一个日神;卡夫卡,现在还在读其短篇,分析他比读他作品有趣;加缪,我最爱最爱最爱的加缪,存在主义流派的非存在主义者,他有真智慧,他给自己留了后路,他自视为一流文学家,就爱他这股冷傲。
木心先生历时五年讲完的世界文学史,我,一个多月,读完了。是好是坏,我也无从判定,但肯定的是,我用心读了,用心写了,这算不算回应?也许未来某月某年,重拾。
文学是人学,因此,不失其所者久。
最后,引用木心先生的短言——
文学是可爱的。
生活是好玩的。
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
木心先生对文学挚爱,丹青先生对木心先生执著,而我,唯景仰。
最后,挑选出自己其中16篇读书笔记~
把自己所总结的所有导图,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