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感受:
冷峻的画面、精彩的配乐、松弛有度的节奏、跌宕的剧情反转(哈哈,豆瓣抄的)以及语速极快且长的西班牙语竟然对应的只有荧幕上短短的一行汉字。
还有,在每一段不幸的婚姻里,总有一个变态且高智商的TA。
看完电影,此时此刻,一个人在房间写这篇文章时有着莫名的恐惧感,已经两次检查房门有没有反锁了…….
现在回想起假扮女律师古德曼的男孩母亲站在男主对面楼的房间里,一边看着男主一边撕下面具、假发时,再配上紧张感爆棚的bgm时,仍有一种后背发凉的惊悚感。这一个画面我想到了《小岛惊魂》里的那个老太太,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害怕。
而作为观众的我现在才恍然大悟,回想起电影里的种种:影片开头“女律师”在电梯里整理仪容、劳拉在死去男孩家里看到的他父母在剧团的照片、“古德曼”伏在男主耳边那句意味深长的话以及男孩父亲关于剧团的口述,都是为这次反转埋下了伏笔及细节铺垫。
整部影片,带给人这种感受的反转有很多次。让人误以为路过司机是嫌疑人的第一次、男孩父亲是嫌疑人的第二次、男主是嫌疑人的第三次等等。而作为影片核心元素的715房间的那位“看不见的客人”,随之也多次易主,从男孩父亲,到路过的司机,再到男主自己,每一次都是反转。
有种每当你觉得发现了真相,故事便会更加扑朔迷离的感觉。
看完开头,原本以为是一个密室杀人案的解题过程。但随着剧情的深入,发现导演想呈现的高级多了。把两个杀人案掰开了、揉碎了,360度无死角呈现;把一段撞车杀人以及密室杀人的时间,在电影里塞进了最大量的多视角信息,达到了最高密度的呈现。
这部电影,让我找到了当年看《恐怖游轮》、《小岛惊魂》以及《灵异第六感》时的惊艳感。以我的观影水平以及在中途有几次完全没跟上影片的节奏,我觉得这部电影的完成度已经很高了,想去找影片的漏洞很困难,我也无意于此。
因为,我始终觉得看这种类型的电影,抱着猜结局的心态去观影,通常表现出的不是猜出结局的优越感,就是猜不出时表现出对影片“情节设置不合理”的质疑。都不是什么好结果。反而对其中导演、编剧苦心经营的细节展现与精巧构思视而不见,而这才是看这种类型电影最重要的东西。
而猜不猜的到结局,跟这部电影好不好关系真的不大。
站在男孩父母的角度,其实这部电影讲述的就是一个死去男孩的父母在警察不作为,凶手是有钱富人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努力,艰辛的一步步寻找真相的过程。感谢这个剧本不在中国导演手里,要不,会不会拍成苦大仇深的双亲追凶剧?哈哈,开个玩笑。其实中国导演陈正道的“大师系列”也是挺不错的悬疑片。
就这部电影而言,每个人都想知道凶手是谁的心理状态是影片的触发点。过程中不断变换的凶手指向以及故意设置的“错位”引导与反转,吊足了观众的胃口。把一个“事实”——即死亡的男孩,一遍一遍放置到具体的情景中,用蒙太奇的表现手法,站在每一个人的立场进行论证、推导,进而找到这个“事实”背后的“真相”。而这当中故意设置的“错位”引导则增加了悬疑感,让观众一遍遍沉浸在”TA是凶手,又不是”的心理落差中寻找观影的愉悦感。
而我最想说的还是,站在两性关系的角度,这个影片的名字《看不见的客人》,跟2014年大卫.芬奇的《消失的爱人》有着异曲同工的妙处。
《消失的爱人》讲述的是“我老公出轨,所以我陷害我老公杀人并且我还顺手杀了个富二代“的故事。
而这部影片讲述的则是”出轨的老公车祸杀人,进而为掩盖罪行,杀死情妇,百般设计逃脱“的故事。
彷佛每一段不幸的婚姻里,总有一个变态且高智商的TA。
以一个悬疑故事的外衣描写了一个不幸的婚姻。但我们的关注点被悬疑完全吸引,完全无视了这段悲剧的婚姻。
在一段看似融洽的婚姻里,总有人率先放弃,而原因大概就是“作”。
因为不作不会死。
都是大都市的故事,都是中产甚至富人阶层的设计,我不是阴谋论,但艺术创作必定源自生活。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个体价值大于一切的时代。不管你承认不承认,群居动物出身的人类正在分裂成原子化的个体。
当衣食无忧成为现代人的标配,是不是总要出现这种“狗血的剧情”,似乎也在印证着“人性本贪婪”的寓言。
看似最亲密的双方——夫妻、情人,似乎是最安全的依靠,然而最终的背叛总在一瞬间开始,然后以一盘很大很大的棋去弄死你。因为在这样的关系,各自掌握着彼此最本真、最不堪的一面。当个体的利益受到侵害时,首先遭殃的或许就是枕边人。(好吧,我承认,我太腹黑了)
我无意于八卦,但不得不让人联想到那个因翟欣欣跳楼的程序员以及这两天剧情精彩、悬疑程度堪比《看不见的客人》的薛之谦,真是一个实现版的罗生门。
这难道不是戏剧与现实的重影吗?
都是枕边人的背叛,电影和现实看的都让人心寒、恐惧。
所以我又去默默检查了下房门。
哈哈哈。
作者:FAN间志(微信公众号:fanjianzhi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