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至十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青花瓷之美源于匠心独运的制作工序,揉泥、制坯、画坯、施釉、烧窑、出窑,每一道环节都至关重要。人才培养也应如此,经过“惩创、创新、创造”深入“加工”,实现从“人才坯”到“人才瓷”的华丽转变。
惩创“杂质点”,捏好思想教育“人才坯”。青花瓷的制作,始于一团柔软的泥土。用双手揉捏,去除杂质后变得细腻而均匀,最后逐渐成型。人才的培养也需如此,“要会加水”,党纪学习教育如“清澈泉水”,通过开展思想培训、主题教育等活动,不断增强青年人才的学习意识,针对不良陋习要严格惩治,教育唤醒青年人才的血脉“DNA”,实现变土为泥的跨越。“要会加工”,遵纪守法的青年人才中不能出现一例“杂质”,通过党员教育、“逢九必讲”等教育渠道,不断增强青年人才的守法守纪意识,实现变泥为“人”的转变。正如“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中所讲,广大青年人才应当学习历史,取历史之精华、去历史之糟粕,严格遵守法律纪律,为成为优秀的党员干部“埋下伏笔”。
创新“高新线”,学好产业技术“人才妆”。制好的坯体,晾晒后就可以勾勒花纹和图案。画好的坯体,打磨后在表面上釉,可以起到持久的保护作用。人才的培养也需如此,“要会画图”,对于政府来说,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提供青年人才“摇篮地”,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绘出壮丽的产业蓝图。“要会施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对人才来说,以产业为坯,不断丰富经历、积累经验,可以学习各领域高新技术,让有思想、有本领的青年人才“粉黛上色”。以技术为釉,不断创新技术高度、难度,突破技术壁垒,保护珍贵的高新技术,为产业增添坚固的“技术保护膜”。正如“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中所讲,青花瓷上的花纹都是手工精心制作,人才培养也需耐心“雕刻”,通过“产业+技术”配套结合,青年人才可以快速成长,习得一身“技术本领”,整“妆”待发成为更优秀的党员干部。
创造“西部面”,烧好基层发展“人才瓷”。施好釉的青花瓷,在窑中烧制,釉料与坯体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光泽和质感。人才的培养也需如此,“要用高温”,《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若干政策措施》指出“要深刻领会党中央战略意图,准确把握西部大开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定位和使命。”以西部为窑,利用辽阔的土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容纳有思想、有本领的青年人才“抱团”发展;以基层为火,点燃党员干部的激情与活力,让青年人才为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领域事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出窑时瓷釉与泥土的热胀冷缩,使汝瓷伴随着清脆的“天籁”问世,出窑的声音就决定着品质的优劣。“要会评价”,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指出“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创新建立人才评价体系。正如“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中所说,青花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时间和努力的磨砺,就如同青年人才的成长,也需要经历无数的挫折和磨难,才能形成优秀“人才青花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