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怎样才能快速让自己更值钱,实现收入指数型增长?
作者首先提到,要让自己更值钱,观念的转变是核心,其他都是风格之争。
在《你和头等舱之间的距离,差的不只是钱》这篇爆文中,作者提到一件对他影响深远的经历。
作者那一次正好从北京首都机场飞上海,在机场碰巧遇到合作伙伴。作者买的是经济舱,那天正好到机场时间有些赶,加上排队的人比较多,把自己弄的比较狼狈。而他的那位合作伙伴则是买的头等舱,不仅可以走专用通道,还可以在候机厅吃份早餐,然后在飞机上享受舒服的座位。
作者就开始反思,自己虽然收上去了,完全有能力承担头等舱,但是消费的观念却一直没有转变,甚至用他的话来讲,自己脑袋根本没有想到过头等舱这回事。
现实中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很多父母舍不得仍掉不怎么穿的衣物,让这些杂物去占据十几万一平方米的地方。这种观念的转变比收入转变要难得多,就像那些在游戏规则里玩耍的人,很少会想到自己要去制订这个游戏规则一样,这种阶层的固化来源于思维的属性。
那位坐头等舱的朋友跟作者分享了她转变观念的过程,那是她刚调到新公司后,拒绝公司给配的司机,她觉得这些事情可以自己做,就没有必要麻烦别人。谁知公司的人跟她说,这样不对。因为公司花这么多钱雇佣她,这个时间就不完全属于她自己的,因为她的时间很贵,所以不能浪费在开车这些低效率的小事上,否则这是浪费公司的钱和资源,是不道德的。站在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自然就容易走出这种观念的限制。
让自己收入呈指数增长的第二个方法就是让时间产生复利。
牛人与普通人的差别就只有一条,那就是时间成本的高低。而现实中确实没有什么比比时间成本更高,我们宁可对时间焦虑,不可对时间无感。那么对于时间与收入的价值关系,应该有哪些更好的认知呢?
作者分享了三个方面的提升技巧,最简单的是把单位时间卖贵,更高一级便是让时间可以被批量购买,最牛逼的认知则是让时间产生得利。
第一种相对来说最好理解,那就是通过不断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来提高溢价能力,就像当时脱不花问罗振宇做罗辑思维的初心是什么?罗振宇很坦率的回答是为了提高出去演讲的课酬。这就是典型的把单位时间卖贵的思路。
互联网的发展为批量购买时间提供了便利。就像以李笑来为代表的新东方的老师,之前虽然教过几万名学生,但毕竟是流水的学生铁打的老师。后来借助互联网的风口,他们可以通过开设像新生大学这种网络课程,实现一门课达到数十万的收入。
如果说批量贩卖时间是单个时间的横向空间维度的话,复利则是纵身时间维度,也就是通俗所讲的“睡后价值”,这个睡是睡觉的睡。这种时间得利可以让你在当下的投入在未来获得持久性的回报。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类似的例子,通俗来讲,像微商、直销等三级分销平台,都是利用了得利的概念。说白了,复利就是要赚未来的钱,让今天的努力和付出会在三五年后,甚至未来更长时间的收益。
作者在书中提到,自从建立了这种复利的思维后,就很少在公众号做一次性的广告,而是通过股权方式合作。因为广告属于一次性买卖,虽然时间投入的成本低,但是一锤子买卖,犹如春药,容易失去未来,而股权合作则能保持长久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