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抱怨说孩子的老师考了二级心理咨询师。开始觉得老师懂心理学,孩子一定会很舒心快乐。可是当孩子在谈老师处理问题的时候,感觉并没有优于没有学过心理学的老师依然会偏袒会不公正。发现,交流起来反而更困难,因为有那么多的学术语言。感觉似乎道理都明白,可是依然没有明确的真正可操作的方式方法。
而且发现呢,好像这个家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孩子学不好,都是孩子家长的问题。分析的又头头是道。感觉好像孩子的不适都是家长没有处理好。家长需要成长很多。朋友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可又说不出来,觉得困惑。有时竟然觉得怕跟老师交流了。
另一个朋友倒是来得比较直接说孩子哪门学的不好,去找老师补课呀。不要上大课,一对一的提高很快。孩子成绩好了,上来了,老师也不会说你家庭有什么问题了。你孩子不好的时候,你问老师原因,老师肯定不能说是他自己教的不好,肯定会让你在你自己身上找原因。毕竟一个班那么多学生,有的孩子学得很好,所以问题肯定出在你家长和孩子自己身上。
听朋友如此分析,大家顿觉比较有道理。孩子的成长最主要的还是靠家长的规划。大家不禁谈起了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中的爸爸。
对于发展中的国家教育来说。很多东西都在变革完善之中。当国家社会没有足够的能力挖掘每个孩子的潜力的时候,家长应该勇于承担起孩子教育的责任。给予孩子必要的使命感,愿意为孩子去承担一些非议。而非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老师身上。希望老师是个心理学的高手,可以帮孩子解决一切问题。
《摔跤吧,爸爸》中很明白的告诉我们一个有名的教练,一个有爱的爸爸,哪一个是孩子最需要的。哪一个能帮助孩子超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