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学《道德经》,讲到“曲则全”那一章,其中有一句“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让我想到了身边的一个小故事。
我的朋友妞妞有一个小弟弟,几年前还在上幼儿园。是个可爱的小胖子。有一天放学路上,妞妞跟我讲了一件她弟弟的趣事。说是幼儿园开了个大规模的运动会,请了录像的老师拍摄,制成光碟,发给了每位小朋友。那天,他们全家坐在一起看录像。发现每经过一个班级,就会有许多小朋友抢镜头。一张张小脸挤来挤去,也分不清谁是谁。大家正议论着,突然,画面定格在了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身上。他正坐在一个摆满零食的桌子前,享用美味。对周围的情况似乎浑然不觉。妞妞一家人先是愣了一下,随即大笑,因为那个只顾吃东西的胖小孩,正是他的小弟弟。我听她讲到这儿,也跟着笑起来。脑海中浮现出一个长着肉嘟嘟的小脸蛋,一副憨憨的小样儿,吃得很香很忘我的小男孩形象。他压根就没想去抢镜头,可镜头却留给了他。
尽管他的行为只源自一颗孩子气的纯真的心,但却触动和启发了我。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金钱地位甚至幸福似乎没有什么不可以通过各种手段竞争而获得。可是有许多人机关算尽到头来却什么也得不到。而又有许多幸运儿,似是天性淡泊,不较得失,最终却获得了别人艳羡的所谓成功。
既如此,究竟怎样看待和取舍人生之争与不争?
我认为,幼童的不争是真正的没有竞争的欲望和意识的不争,这样的与世无争,是淳朴天性的本能散发,是没有受到世俗侵袭的纯真状态。而一旦他的行为跟众人形成了对比,其最终“抢”到镜头,也就是偶然中的必然了。虽羡煞旁人,于他自己却是纯属无心,无所谓得失。
而老子的不争,说到底却还是为了天下莫能与之争,并不是真的不进取。他只是换了一种思维,悖常理而行,不去主动的争抢,却用另一种姿态来吸引。结果反而成了真正的赢家。表面看来,同样是不争而得,老子的做法虽多了一份向善之心,却因其哲人的智慧而葆有了一种自然平和的心态。而这,正是现在很多急功近利的人们所缺乏的。
真正明智的竞争者,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排挤别人,而是如何做好自己。他们选择低调,甚至沉默,而不是张扬和叫嚣。沉得下心沉得住气,身上的光芒含蓄而柔和,没有了戾气,对周围的抵触和敌意自然就少了,木秀于林的出众也就不会伤及它与外物所构成的和谐。这种以平常心坐安天下所达到的平衡状态往往是争不得的。退一步,即使最终没有获得命运的特写镜头。安然自得的人生也照样宠辱不惊。过程如此,结果也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相比有些人在命运的沉浮里患得患失,随遇而安的生活,要幸运得多。
返璞归真。有所欲而无所求。少了执迷,多了淡泊。更有。把所承受的痛苦当作分内的劫数,把所收获的欢喜当作意外的眷顾。渐渐地,就会坚强达观。知道感激珍惜。对一切无法左右的羁绊也就会看得开些。有时候,活得最通透的人,往往也是最糊涂的人。
人生于世,没有遗世独立的必要和可能。但卓尔不群不为外物打扰的而致物我两忘的心境,却是可爱的。佛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