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悟:任何宗教都是真理的化身。 (因都教化人向善)
读完了《西藏生死书》第一篇“生”的第一章“在死亡的镜子中”。
作为全书的引子,作者写了本人二次接触死亡的经验。一个是他上师的一位侍者名叫桑腾的死,一个是朝圣的路途中同行的喇嘛左顿的死。桑腾是一个终生修行的虔诚的出家人,他以平凡的方式死去,虽然痛苦却充满信仰的信心;喇嘛左顿的死,展示了他精通修行。作者对死的含义是:“失去家人和我自己拥有的每一样东西,就是一种死亡。”
接着作者以“现代世界的死亡”为题,描述了当今的人对死亡的态度和认识。即当今人们对于死亡、死亡当时或之后发生的事缺乏真正的认识。"大多数人不是否定死亡,就是活在死亡的恐惧中,连一提到死亡都是一种忌讳,甚至相信一谈到死亡就会招来不幸。”还有些人是以天真、轻率的欢愉心情看待死亡,将死亡浪漫化(这可能是指西方的自杀现象吧)。
佛家认为:死亡并非终点,相信今生之后还有来世。并指出只有相信有来世才会有责任感,否则会创造出一个以短期利益为目的的社会,也不会对自己行为后果多加考虑。
佛教把生和死看成一体,死亡只是生命另一章的开始,死亡是反映生命整体意义的一面镜子。这种观点是藏传佛教最古老宗派的教义核心。
接着作者提出《中阳闻教得度》,“中阴”是贯穿全书的重要概念。中阴是指:“一个情境的完成”和“另一个情境的开始”两者之间的“过渡”或“间隔”。可以把人的整个存在分成四个实相:此生、临终和死亡、死后再生,这就是四种中阴。即此生的“自然”中阴、临终的“痛苦‘中阴、法性的”明光“中阴和受生的”业力“中阴。由于中阴教法广大无边,巨细靡遗,因此书中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关于"心性",心性就是我们内心的本质,也是我们所寻找的真理,体悟心性是了解生死之钥。人在死亡的那一刻,凡夫心及其愚昧都跟着死亡,而就在这空隙间,刹那间心性显现无遗,这个根本的心性,是生与死的背景,正如天空拥抱整个宇宙。
所以对于真正修行的人和已经做好了准备的人来说,死亡的来临并不是失败而是胜利,是生命中最尊贵和最光荣的时刻。
生死,这个古老话题神秘而悠远,无数先哲对生死曾经殚精竭虑苦苦思索,对其真谛进行了千年求索,但它始终困扰着整个人类。《西藏生死书》让人理解生与死乃是一体二面,并非冰火的两极。尤其是死亡,它乃是一面反映生命整体意义的镜子,只有严肃而真切得懂得死亡,才能严肃而真切地生活,从而获得认识生命的积极真义。
谈到写此书的目的时(最后一章中)作者说,我希望每个人既不怕死,也不怕活;我希望每个人死得安详,死亡时能够得到最有智慧、最清明和最温柔的关怀;我希望每个人透过心性和实用的了解,找到终极的快乐。这就是真正的慈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