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概是拖了三个月才写这篇影评。
我记得我应该是在十月份的时候去看的这部电影。
其实也是出于偶然,因为当时朋友跟我说的是去看《哥,你好》,结果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似乎是大脑短路了,买成了《妈妈》的电影票。
结果看电影时,朋友跟我说她看过了,还为此狠狠的把我鄙视了一顿。
嗯,鄙视的对。
但观影结果我觉得比我预料,或者说是在我预料中的还不错。
尤其是在我后来看过《哥,你好》之后,我更加庆幸当时我没有浪费一张电影票去电影院看《哥,你好》。
《妈妈》这部戏,应该是一部文艺片。
讲故事的口味和力度都比较清淡,节奏相对缓慢且冲突不是很突然。
如果是一个喜欢文艺片类型的朋友应该会比较喜欢,但如果是那种喜欢快节奏,大场面,强刺激的商业片观众的话,我估计《妈妈》这部戏不太对你的口味。
但我还是挺喜欢的。
看来我确实是一个在骨子里有一点点点点文艺气息的人儿呀。
在电影的开头,我就被朋友剧透了这是一部说阿尔兹海默症的电影。
但一开始我确实也被导演的设计给带偏了。
因为刚开场就是八十多岁的妈妈在医院进行检查的画面,因此我第一反应这部剧的剧情大概是妈妈得了阿尔兹海默症,而女儿不辞辛劳细心照顾。
但没想到后来的剧情走向却着实超出了我的意外。
原来这部剧真正的剧情是六十多岁女儿得了阿尔兹海默,而八十多岁的母亲着手照顾的故事。
那这样的剧情设计,就和很多的亲情剧,和说母爱的故事剧又产生的区别。
我觉得这个设计的很好。
而在整部片子的叙事过程中,
两位主演吴彦姝和奚美娟的表演也是非常精湛的,可以说刻画的细致入微。
尤其是母亲吴彦姝表演的那个小老太太,可爱俏皮又不失细心,让人忍俊不禁,欢喜的不行。
其中几处任性俏皮的老母亲片段,也是让人记忆犹新,成为了网络上的短片名场面。
而作为女儿的奚美娟也真的把一位知识分子家庭出生的老师气质表演的淋漓尽致。
在母女每一次相互冲突的对手戏中,两位主演都把力度表现的恰到好处,让观众在带有悲伤的气氛中,又舍不得移开眼睛,含着酸楚将这一部剧看完。
当然,整部故事在探索母亲和亲戚这个话题外,还引申出了其他一系列值得人重视或讨论的剧情点。
第一个是文革以及对于记忆中过错的赎罪。
即使过去了几十年,作为主角的女儿依然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父亲犯下的过错。
再一次次的灵魂拷问中,精神逐渐崩溃。
直到自己的母亲抱着她,用原谅和亲情化解了这一段罪行。
第二个是对于阿尔兹海默症的关注。
这个病在以往的电影作品中很少出现,这类人群也很少被人触及。
比如我在看这部电影前,还一直以为阿尔兹海默只是记忆力的衰退。
等我真正的看完之后才知道,原来阿尔兹海默不仅是记忆衰退,记忆衰退只是这个病的一个开始。
真正可怕的是后期的老年痴呆。
而老年痴呆不仅仅是人变成呆呆傻傻不知动弹,而是精神错乱。
这在我以前的认知中真的不一样。
所以我真觉得这部剧挺有意义的,让更多人可以关注到这个病,以及得了这个病的群体。
第三个是女性亲情剧
很难得的两位都是女性作为主角的片子,立意非常好。
里面也勇敢的说出了很多女性之间的话题,包括生理健康等等。
这是一次变革,是一次突破,是一次很好很勇敢很不错值得点赞的尝试。
第四个社会温暖以及正能量的传递
在故事剧中有一个误入歧途的少女的插曲。
这个安排其实也挺好的。
让整部故事剧更加立体。
也让观众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更加的温暖和感动。
点一个赞。
第五个养老的话题
这个话题大概已经无法避免了。
随着整个社会老年化的日趋严重,以及独生子女养老问题的到来。
到底如何养老,如果能更好的赡养老人,赡养父母,一直是社会关切的话题。
这部剧中提到了家中养老,社会养老,以及养老院养老等一些模式。
这些模式都很好,也都值得实验和尝试。
尤其是养老院,也需要大家对它避去顾忌,用更加客观的眼光来看待这一种养老模式。
总之,这是一部很温暖的剧。
如果作为文艺片而言,其故事性又很强,很值得观众去看。
如果作为亲情片来看,这一部剧又剧情创新,立意新意,很有意思。
如果作为社会片来看,其探讨的话题可以说是抛砖引玉,引人进一步探索。
所以我对这部剧的评价还是挺高的,我原意给他一个高分。
虽然很遗憾这样的片子没有取得很高的票房,但希望当他登录到各大电影电视平台的时候,大家都可以再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