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文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二、译文
(治国者)为政宽容,人民就会醇厚;为政苛察,人民就会因感觉不足而欺上。祸啊,福依靠着它;福啊,祸就藏伏其中。谁知他们的极点在哪儿呢?没有确定的标准。正转变为邪,善转变为恶。人们的迷惑,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所以圣人方正而不割伤别人,有棱角但不刺伤别人,直率但不会放肆,有光芒但内敛,不刺眼炫耀。
三、解读
1.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闷”就是淳厚,意思是一个国家的政治淳厚宽容,大家生活的都很舒服,那么他的百姓也就会淳朴淳厚,不耍心眼。“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说一个国家政治上非常苛察,管理的非常细致,搞得大家都很压抑,那么老百姓就会耍心眼,就会去寻找管理上的缺陷和漏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样百姓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淳朴。
2.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福和祸相伴而行,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比如我们经常说的“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有时候我们认为是福的事情,它可以转化为祸,反过来也一样,这就叫“福祸相依”。他提醒我们,遇到福事的时候要小心谨慎,避免乐极生悲;遇到祸事的时候,也不要感到沮丧,因为我们对灾祸有了警惕,就可以避免后面更大的灾难。
3. “孰知其极?其无正。”两极相通,物极必反,事物达到极点之后,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但这个极点在哪里呢?其实这没有确定的标准,需要我们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认真去领会、去把握。
4.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正”到了极点之后,就会变邪。“善”到达极点之后,就会成恶。比如一个人把自己正人君子形象看的很重,不允许任何事情抹黑自己的正面形象,这种事情做到极致之后,就会刻意掩盖自己做的一些坏事、错事,这时正人君子慢慢的也就变成了卑鄙小人。
5. “人之迷,其日固久。”在物极必反(何处为极)这个方面的迷惑,已经由来已久。
6.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方”就是方正,“割”就是生硬,有原则但不生硬,这叫做外圆内方,只有这样做人才能圆融。“廉而不刿”,“廉”就是棱角,“刿”就是锐利,意思是虽然有棱角,但是不要老用锐利之处刺伤别人。“直而不肆”,是说做人可以直率,但是不能因为直率而变得放肆。“光而不耀”,即有光芒,但是不要老去张扬、炫耀,让别人感觉刺眼。易经中讲“谦谦君子,用涉大川”,意思是一个人保持内敛的、谦逊的风度,这样才能走好人生长远且坎坷的道路。诗经中的“温润如玉”、本书中的“上德不德”最有道德的人从来不去张扬、炫耀自己的道德,说的也都是这个意思。
7. 最后再梳理和强调一下,这一章有两点需要注意,一个是“福祸相依”的道理,一个是“光而不耀”的形象。而想要理解这两点,就要先明白“物极必反,两极相通”的道理。只有了解了这样的智慧与道理,我们做事情才能够圆融圆通。由此可见,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有智慧的领导者,为人处事应该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但不去伤害别人,直率但又不越界进入到放肆、无所顾忌的程度,光芒内敛而不老去张扬、炫耀,这样就能给人留下一种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