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其自然,随心而动”是我最喜欢的学习态度。喜欢什么就去学,不喜欢的和不合水平的就不要逼自己,一步步慢慢走好自己的路。
从小到大,我都是长短腿非常严重的人,数理化再怎么努力也不及格,语文、历史、地理却爱到骨子里。到了大学,终于摆脱数理化了,于是开始了放任自我的学习生活,散文、历史、小说、诗词、教育、旅游、外国文化、美术……各种各样的书到处找到处看,真像个患了知识饥渴症的人。工作之后也是一样,只要知道哪本书对我胃口,借也好,买也罢,总要看过一遍。慢慢地,书塞满了我的书桌、柜子和储物箱。
但是书法从不在我的菜单里。原因无他,我的硬笔字太难看了,没脸学书法,觉得书法拯救不了我的病入膏肓。还抱着酸葡萄心理想,书法黑白线条而已,没绘画的多彩可爱,也不如硬笔快捷方便。工作后去学工笔,老师说要画好工笔画也要学书法,但总觉得书法高深,还不想碰。
今年春节有个画展,看到有人在旁边写字,闲暇之余,也拿本毛笔字帖练。一个老师看我在乱写,就写了个“君”字让我练习,没想到我才写第四五个字就很像,老师连声夸奖。我信心大增,老老实实练了两天。他们说我很有灵气,应该学学书法。我心动了,决定去学书法。
三月三日开始上书法课,正好遇到两位小学老师也过来学书法,于是自发组成学习三人组。老师让我们先学魏碑。他给我们示范横竖撇捺的写法,我们练好后又写“夫”、“石”、“全”、“君”让我们临摹。回家后,觉得很新鲜,就花大量时间练习。第二节课上,老师说我写的感觉对了。瞬间激情满满。
之后每次上课,老师都会看字帖给我们写范字,我们就跟着老师的范字临摹。刚开始时笔画写得歪歪扭扭,结构也不准确,但一次次临摹下来,终于越来越像样。
我们三个人写一样的字帖,正好方便互相观察讨论,我说她这一撇不能太短,而且要有先粗再细再粗的变化,她说我字内的空隙太大,结构不紧凑。就这样互相讨论互相指正,我们进步很快。第四节课上,老师说:“我发现你们三个写得还真有那种味道。”把我们乐的!
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我们也不例外,每次上课都停不下嘴,让老师一再提醒。有时也会故意和老师抬杠。一次老师说:“我知道你们中间很多人是小学老师,每天上很多节课很辛苦,晚上巴不得休息或打牌。学书法现在也许没什么用,但是等你们老了,也能有个精神寄托,打发时间”我插了句:“可以打麻将!”老师顿时语塞,大家哄堂大笑。
很多来学书法的已经是学校资深老师,学书法也很久了。每次课上他们展示作业,老师点评,我们旁听的就能从中学到很多,一边羡慕一边暗暗期待自己能早日像他们一样写出好字。
练着练着开始喜欢上书法了,忍不住想去了解魏碑,又对老师和师兄师姐们嘴里蹦出的“李璧”、“王宠”、“王铎”等名字好奇不已,于是我迫不及待买了一套书法史来看。结果……内容太详细太深奥,实在不适合我这个书法小白。后来找老师借了本简洁版的,这才过了瘾。看书可能对练字还是有用的,至少现在比较知道魏碑追求的是哪种美感了,可以努力向它靠拢。
没学书法之前,看书画展每次都觉得书法作品看过去黑黑一片,没什么美感。但有一次,我无意间翻开书法史,立刻被书里附的作品图片吸引住了,写得真漂亮啊!又工整又清秀,像一排排待选秀女,让人忍不住细细琢磨。看下落款,原来是楷书之祖钟繇的作品。后来看到王羲之、赵孟頫的作品也是一样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我这才相信中国书法有大美,不要常看到一些普通作品就觉得中国书法就这水平,真是井底之蛙。
写了四五个月,现在对这一帖的临摹比较有把握了,老师问我们要不要开始创作,学着自己写。于是,我找出几首简单的古诗词,试着自己写。在写的过程中发现怎么写都不满意,字的结构不好把握,写出来也没有魏碑的感觉。欲速则不达,看来自己还要继续临摹,加强背临,早日把这一帖吃透,化用到创作中。
余秋雨说:“书法是中国美学的图腾。世界上只有一个民族,敢于用一种单纯的黑色为基础,来延绵它的主流视觉艺术。”确实,虽然读过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经典古文和诗词,但学书法这几个月,我隐约感觉书法和书法史的发展过程,最集中体现了中国精英人才的风貌和中国文脉发展方向。就像墨汁,吸收了所有光彩灿烂,凝炼成深沉发亮的黑色。
文/图:东亭(图6右边为老师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