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智能制造不能为了智能化而智能化。钢铁智能制造的价值体现在能够帮助企业顺应市场趋势的变化,实现向个性化定制和制造服务化转型。政府及相关机构需要广泛开展对智能制造的解读、宣贯和培训,对接企业的实际需求,以经济效益驱动推进企业的智能升级。
2016年,中国钢铁会员钢铁企业销售利润率为1.08%,远低于工业行业5.97%的平均水平。只有以较低成本向市场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才是钢铁工业的发展出路,因此,应将利润率作为衡量我国钢铁工业综合实力的关键指标。
不仅如此,还应加快钢铁智能制造相关标准体系建设,鼓励通信设备、装备制造、软件开发、工业自动化、系统集成等领域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参与标准制定,制定可以与市场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
在国产工业软件方面,应开展钢铁工业软件服务企业的认定工作,制定更加优惠的工业软件产业财税、投融资、知识产权扶持政策。加大国家各类专项资金对钢铁工业软件基础研发、产业化、推广应用的扶持力度。
要鼓励国内企业自主研发符合中国实际的钢铁智能制造集成应用解决方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汇聚钢铁产业链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终端用户等各方资源,共同推进面向应用的钢铁智能制造相关理论研究、技术研发、数据共享、应用推广,形成开发合作、协同发展的大数据技术、产业和应用生态体系。
另外,创新合作机制和方式应支持第三方机构作为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各方资源,开展标准制定和技术积累工作,同时强化智能制造先进模式的应用推广,构建起企业实践经验的交流机制,有效推动钢铁行业智能制造的协同发展。
以“中国制造2025”为契机,国家将促进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建设重点领域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钢铁企业应紧抓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的历史机遇,培育市场竞争新优势。
智能工厂也将实现对工厂的实时优化控制。通过实时的数据采集、全程协同的智能排产、质量全流程的智能管控、关键设备状态可视化及预测维修、能源环境精准管控、物流协同优化,实现工厂管控集中化和扁平化;通过数据集成和共享,生产、物流、设备、能源等资源形成自主综合、联动平衡和优化调度,实现协同高效的柔性制造,提高产品质量、减低能耗与成本。
另外,通过互联网与采购、销售、研发、服务的深度融合,可打通产业链信息通道,整合产业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实现从需求识别、产品研发到服务的全生命周期协同优化,精准对接供需两端,助力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