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松鼠组课题的由来
松鼠是我们这个学期开展课程的主题,围绕松鼠,但不局限于松鼠。我们组在选题之初其实挺纠结的,好玩的事情和课题那么多,真想借课题之光和孩子们去一一感受,但是只能选一个。所选课题必须要符合大家的实际生活和孩子的兴趣,于是着手准备了“风”和“松鼠”两个主题,由于时间所限,本打算这两个选题都给孩子们留时间去感受让他们甄选,但是没有实现。
经过思考和讨论,我们选择了“松鼠”做为这个学期的主题,一方面这个课题是欣欣老师提议并主动请缨担当主班磨练“内力”的,另一方面孩子们也很喜欢关于动物的话题,兴趣很浓,再加上在猫果儿松鼠是经常都能看见的好朋友,对大家而言再熟悉不过了。
一、课程逻辑是什么?
猫果儿的教育最讲究逻辑,可是逻辑在空中飘,就是抓不住,虽然有前辈高人的指点,但不会有人告诉你逻辑是什么。一切靠一个“悟”字——我认为这是猫果儿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最扎实的成长。
“松鼠”是昆明园老师第一次“合体”,之前大家都分散在各个其他的小组,没有太多机会交流和协作,所以开课之前,我们先探讨了大家关于课程逻辑的领悟,因为它是我们课程构建的灵魂,如果老师没有对此理解清楚,那接下来的课程肯定是混乱不堪和徒劳无功的。
经过深刻的沟通探讨,我们对课程逻辑的定义是:与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相呼应,能够契合儿童各阶段内在成长需求的课程框架设计,包括课程发展、迁移的多种可能性和与之相匹配的课程走向规划。其中必须包括科学、体能、社交、情感、文化、艺术、技术、感知觉等各方面内容,不能只偏重某一项。同时,我们在把握课程逻辑的时候,不能把课程逻辑等同于生活逻辑、自然逻辑或其他逻辑,万物皆有其理,但此理非彼理,课程逻辑对标的是儿童成长的内在逻辑。我们认为,良好的课程逻辑,就是儿童各项能力综合发展的线路图。
二、变身蜘蛛侠——课程是这样生成的
我们的课程设计原则,重点抓住“关系”二字,即儿童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儿童是在这个关系中确立自我存在的,我们的课程设计应该是编织一张外部世界的网,让这张网上的每一个点都能与其他点联系起来,也能与儿童内在成长需求对应和关联起来。
因此,我们就要变身为蜘蛛侠了。课程从一个原点(概念)开始,向不同的方向生长出千丝万缕的分支,每一个分支上的节点又再生长出分支,与其他节点关联起来,这样不断地分支、关联、再分支、再关联,我们就编织成了一张生成课程的蜘蛛网,这就是我们上课的逻辑图和资料库了。在课程开始之前,我们采用头脑风暴和画脑图的方式来编织课程的“蜘蛛网”。在这张网中,有很多分支和节点是实际课程中根本没有涉及的,但是我们必须准备好充足的存货,我们这张网一定要尽可能地编织得严密、丰富。
三、课程怎么上?
在松鼠主题课程的设计上,我们先从情感入手,因为小朋友与动物的关系首先是天然的好奇和亲近,因此,动物主题的导入要顺应这个规律,从情感入手,看、听、摸等内容的设计可以让孩子们自由充分地释放这种情感,同时,也能够从感知觉方面建立直观的体验和认识。
第一周我们通过向大家介绍松鼠的外形、生存环境、松鼠宝宝的出生、牙齿等话题,让小朋友们用游戏、表演、手工、美术的方式来感受小松鼠的生活。这个阶段是将松鼠作为一个概念,逐渐转化成小朋友可感知的情感对象的过程,我们完成了从松鼠——身边的松鼠——感知松鼠的习性、特点——建立情感联系的过程。
第二周我们和小朋友一起研究了松鼠的尾巴,并通过“尾巴日”的活动设计,让小朋友们全天都带着尾巴参与各项活动,甚至上厕所都不取下来。通过这种代入式的生活体验,小朋友在一定程度上用自己的身体感受了动物们长着尾巴是怎样的体验。很多小朋友告诉老师,动物的尾巴虽然很有用,但是也会带来不方便。在这个阶段,生物学知识以情景游戏和体验的方式构建起来。在这个代入体验中,小朋友们有了比较的意识,有的小朋友提出自己的尾巴软塌塌的,看起来不像松鼠更像狐狸尾巴(不同动物尾巴的比较);有的小朋友提出,动物有尾巴很实用,而人不适合长尾巴。这个过程其实就是知识经由体验转化成经验的学习过程。
第三周我们研究松鼠储存食物的习性,和小朋友玩“藏松子”的游戏,让小朋友们体会松鼠是个储食能手,它会有很多富余的食物,由于食物太多小松鼠们有时候会忘记,所以会有很多意外的收获,如:以前忘记的松子长成了松树(圣诞树),重新找到的藏品数量丰富,让松鼠食物充足。在这个前提下,小朋友们的兴趣转移到如何利用好丰富的食物,最后就是集中在两个问题上:1.怎么变着花样地吃(基础食材再加工)?2.还是吃不完,或者吃腻了怎么办?小朋友自发地提出可以把干果做成松鼠饼干拿去组外交换。因为下周一就是圣诞节了,二手集市也开张在即,我们本打算花一些功夫把小朋友的兴趣往这方面引的,没想到这个点出现得非常自然、顺畅,完全打消了我们对课程走向预设和干涉的顾虑。
第四周大家讨论圣诞集市上我们组的松鼠饼干顾客反馈如何?店员的工作态度如何?我们交换来的东西该如何清点、计数和分配?二手集市中我们收到了大家用来交换饼干的各种物品,有:草莓、一枚戒指、一颗圣诞树、一块香皂等,小朋友们发现这些东西很难分配,课程似乎卡壳了。按照成人逻辑,这时需要一个交换中介物,也就是货币,但是小朋友是无法想到这一点的。老师很着急,担心课程进度被耽误,担心课程目标无法实现,于是,拐弯抹角地把“货币”这个概念抛给了孩子。这个时候,我们隐约意识到,自己开始预设和干涉课程了。也正是这个时候,楚梦老师加入到我们组,她给我们拉了刹车,也让课程的发展改变了一个方向。
四、“生成”还是“预设”?
松鼠小组第四周课程中,我们急于求成,向儿童输出了“货币”概念,幸亏楚梦及时介入,指出了我们这样做是在预设,也调整了课程的走向。当时,我并不能完全理解楚梦的做法,我认为这样做打乱了我们的节奏,改变了我们的路径。但随着后面课程的发展,我逐渐明白了,正是因为前三周课程生成太过顺畅,课程形成了固定的节奏,而我们也执着于按照这个舒服的节奏开展课程,当遇到阻碍的时候,我们完全是下意识地强行推进课程,忘记了生成才是课程的根本,于是,本该由儿童自主探究的内容,就变成了我们守株待兔的提前预设。楚梦调整了内容后,带领孩子“慢下来”,重新去体验、感受、观察。她不急于赶进度、要结果,而是耐心地等待儿童内在的力量自然地“顶出”兴趣点和好奇心。我们也感受到,抛开惯性的节奏、进度这些束缚,自由生长的课程更令人感到舒服自然。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感谢楚梦让我们回归清醒。
其实,仔细想想,猫果儿老师的成长和孩子的成长是一样的,没有人应该给出结论,没有人应该告诉你怎么做,而是充分地让你去感受,去试错,当你的身心解开束缚,得到自由的滋养,内在的力量就会顶出成长的果实,这就是“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