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点仪式感,所以才会有那么多节假日,帮助我们去表达情感,创造仪式感。这些节假日也是商家帮助消费者创造仪式感的最好时机,有节过节,没节造节是零售商对节假日趋之如骛的一个真实写照。
对于零售企业的企划部来说,经常存在着这样的困扰,节假日营销做不出新意,要么和往年一样,要么和竞品雷同。重要节假日所有其他零售企业都在做营销,如果自己不做,那么自己的商场就会显得冷冷清清;然而自己策划的节日营销方案,往往显得没有新意,浪费时间浪费活动成本,往往收效甚微。
那么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企业前仆后继地要做节日营销呢?
帮助用户营造生活的仪式感
送不送花,生活都能过,可是还是有很多女性渴望收到花;过不过节日,生活也都能过,但是还是无数的女性渴望收到鲜花,无数的人渴望过节日。这就是现在很流行的生活理念——为平凡的生活增添仪式感,这种仪式感,往往能增加受众对象的幸福感。
对于零售企业来说,做节假日营销就是为自己的消费者营造仪式感,为他们平淡的生活增添趣味性。每年提醒我圣诞节快到了的不是我的日历,而是商场的圣诞节美陈;有时候心情比较低落,但是看到商场的美陈氛围,整个人的心情会逐渐开朗起来,我很多时候会因为这些美陈而感到生活的活力和新鲜感。所以商场需要时不时地创造一些节假日的氛围,让消费者感觉到这是一个节日。
帮助用户准备礼品
中国人本来就比较内敛,不善于表达情感,但是很多特殊节假日都是很好地表达情感的节日。比如父亲节、母亲节、情人节,很多节日的设置就是为了我们去享受节日的幸福感,促使我们去表达我们的情感。所以这时候,商场是需要帮助消费者准备节日礼品的,为他们提供提心的礼盒包装服务,提供贴心的小礼物惊喜,提供贴心的祝福语卡片等服务。消费者不仅需要自己感觉到节日的仪式感,他还需要和自己亲密的人分享这份仪式感。这就是零售商做节日营销的意义。
优雅地打折不伤害原价购买的用户
前面提到的更多的是从节日氛围的角度让消费者感受到节日的仪式感。除了仪式感,节假日往往是伴随着打折的,这也是消费者喜欢在节假日逛商城的一个主要原因。
产品刚上市的时候,是产生利润的最好时机,这时候的产品基本上都是原价出售。产品在市场上销售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出现不同的反馈,有些是畅销品,有些会出现小面积滞销。这时候企业就会考虑适当的打折,来推动滞销品的销售。但是直接打折就会显得比较简单粗暴,不管是对原价购买的用户还是对购买折扣商品的用户体验都不好。原价购买的用户看到产品打折就会觉得自己的产品贬值了,刚要买打折货品的用户会感觉到是不是滞销品才要打折。
这时候,节日营销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比如情人节,给一个原价800的产品做了一个情人节专享价520。这时候购买方的心理感受就完全不一样了,这个产品是为了表达爱意而做出的折扣,对于原价购买的用户来说,看到商品是因为这个原因有个专享价,内心也会感觉情人节嘛,这是很合理的现象。但是规格到底,这就是一个打了65折的行为,而节日营销美化了这种行为。
消化滞销品让用户有一种超值的感觉
只要是零售企业,就不存在零库存的概念。正常情况下,不可能每一款产品的订单量和门店消化量是完全匹配的。只要产品上架的门店,就会存在畅滞销情况,有断货的产品就会有库存的产品。库存就是现金流,有很多企业倒闭都是被库存压垮的。
零售商会想各种办法来售卖这些滞销品。举个例子,我在日本百货店,看到很多门店做出了“年终大礼包”这样一种促销形式,我看了下福袋的产品,产品配置上让你看上去很超值,非常有购买的冲动,但是每个福袋里基本上都配置了滞销款。(我在日本看到衣服、包、电器都有在做福袋促销的活动)年关临近,正是商家去库存的最好时机,商家又不想以特别低的折扣来售卖这些滞销品。所以采用这样一种名义上是节假日的年终福袋,实际上是强制去滞销品的一种方式,就能以优雅的方式去库存。这个营销方式就是让滞销品搭着节假日的营销销售出去。
零售商的节假日营销支撑起了消费者节假日一半的乐趣,说到底做营销就是为了让生活更有趣味,让消费者感觉到有趣好玩。即使每年都是一样的营销形式,你到了相应的节假日的时间点,你还是得做营销。因为对消费者来说,这种仪式感大部分时候都是来自商家帮他们营造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