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努力是需要动力的,这谁都知道。但为什么有的人会在动力的驱使下脱胎换骨,有些人则无动于衷?这是所有想要改变自己的人都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几乎所有人的大脑里都构想过这样一种完美生活——衣食无忧,没有工作压力,有充足的金钱和时间去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有一个完美的恋人陪自己周游世界……
但现实却是:“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想要过上想象中的理想生活是吧?没问题,先问问自己你配得上么?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请问:
你接下来要怎么做呢?
你接下来要怎么做呢?
你接下来要怎么做呢?
(重要的问题问三遍)
你“解题”的方式直接决定了你今后的命运。
有这样一小部分人,他们会为了早日实现脑海中“虚构的现实世界”选择持续的进行自我投资,将用来休息、享受的时间花在充实自己上。他们很清楚,目前最重要是什么?不是自己能否拥有想象中的一切,而是自己是否配的上这一切。他们更清楚,美好的一切从何而来?是从个人持续的成长、进步过程中顺便产生的。而最终,这股“宗教”般的信念会支撑他们走过一辈子又一辈子,实现一个又一个人生的里程碑。
另外的一部分人呢?他们骨子里也想过上更好地生活,也曾为此付诸行动;但作为生物,他们无法克服人类上万年演化而来的“懒惰基因”。于是,在几番挣扎后,他们选择放弃,选择接受现实,选择“相信自己不是那块料”。
于是,精英和屌丝就这样被区分开来了。
2.看起来很简单是吧?为什么同样是俩肩膀扛一脑袋,智商也相差不多的人,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难道真的就只是这点区别?
事实上,很多时候,真的就只有这一点点的差异。很多时候,正是由于这一点点的差异,让你的生活上演两种截然不同的剧情。而隐藏在这两种思维背后的基础逻辑也很简单:就是“目前的生活是否能满足我的欲求”。
小的时候时,特别不能理解为什么大人们可以玩一整天的扑克,却对我最心爱的玩具不屑一顾;为什么他们宁愿忍受辣椒,也很少主动吃糖果?而那时的我我,只要口袋里有几颗硬糖,手里拿有心爱的玩具,就足以让我做梦都笑醒了。
长大一点后,发现自己仍然喜欢吃甜食,但硬糖早已无法满足我,取而代之的是口感更好的麦丽素;爱玩的天性也没变,甚至比以前更爱玩,但我的玩具早已升级为“更高级”的小霸王游戏机了。
再到后来,发现只有网络游戏才能让我把自己钉在椅子上……
时间过得越来越快,我变得越来越难以满足。直到我大学毕业,回到家乡找了份安稳的工作,像大多数人一样平庸的过了“一辈子”(7年),才发现自己被这种一眼能看到头的生活绑架了。我生平第一次感受到了那种看一眼看到头的绝望!也正因为如此,我开始认真检视我的内心——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很久之后,我猜想清出这个问题:我想要的不是变形金刚,不是电脑游戏,不是车,不是房,是能力,是实现自己构想的美好生活的能力。当我真正想清楚这个问题时,首先催生出的念头不是惊异、不是恍然大悟、也不是欣喜若狂,而是后悔。真的,我悔得肠子都青了,悔得恨不得早点去投胎,让自己的生命重来一次(如果真的可以的话)。
接着,我的脑海中顺理成章的出现这样一套逻辑:“为什么我没有提早去想这个问题?为什么我到27岁才想明白?如果我在初中,不,在小学时就想清楚这个问题,或者我身边有人能手把手将一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基础逻辑输入我的脑海,那我何至于到做了27年的屌丝呢?何至于到现在才获得努力的动力呢?”
然而,单纯的悔恨于事无补。我很清楚,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抛开过去,重头开始,努力提升自身的元认知能力,持续修正自身缺陷,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学生”。
3.场景一
问:你想要什么?
答:我想要很多东西。
问:有多迫切?
答:非常非常想要,想要到死。
问:你愿意牺牲绝大部分休息和享乐的时间吗?
答:我愿意。
场景二
问:你想要什么?
答:我想要很多东西。
问:有多迫切?
答:非常非常想要。
问:你愿意为此牺牲一部分休息和享乐的时间吗?
答:不行,对我而言这是最重要的事。(嗯,明天再说吧。)
请对照上述场景及我的经自述进行深刻的反思,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现在的生活与你想象中的生活有多大的落差,能坦然接受这种落差吗?
如果答案是“接受”。那么“恭喜你”,至少你现在还是个很容易满足的人,并不会有如此强烈的焦虑和困惑。当然,你也不要太高兴,因为这种状态最多持续到你参加工作。之后你会意识到,如果你的能力增速赶不上欲求的增速,你将会陷入极大的困惑。
有的人会反驳:“每个人的价值观不一样,我就可以说服自己满足现状,知足常乐嘛?”
那的看你怎样理解“知足”。如果你认为满足于自己的愚蠢和无知能称作“知足”的话,那么这种“知足”,就只不过是你为自己的懒惰找的一个相对合适的借口而已。
人类在上万年的演变、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底层生存机制之一,就是“不知足”。或许曾经有过一些由于基因变异而成为真正的“知足者”们。但你可以想像一个原始人,某天获得了一块肥美的牛肉并饱餐一顿。身心都获得了极大的满足。于是,这个原始人不会在短期内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求积极的寻找食物。当然,他被环境淘汰的概率就很大。
由此可见,人类的身体当中含有“不知足”的基因,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没有这项基因,人类六不会在漫长的生物演化史中留下自己的足迹,;更妄论成为万物之灵了。
回到当下这个充满诱惑社会,你会发现,那些真正能完全不受环境影响的人,要么是传奇,要么就是疯子。毕竟,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和葡萄就在眼前,但本不屑于吃;有根本区别。
另外,“欲求”这个东西并非我们主观意志可以随意控制,它是由外部刺激引发的大脑内部生化连锁反应。也就是说,只要我们的依然身处正常人类社会,就一定会受到外界的影响从而持续的产生欲求和焦虑。当特定的基因构造让你的大脑出现某种电化学反应,从而产生对某种事物的极度渴望;你就一定会由于能力不足而陷入极大的困境。
最终你会得到这样一个结论:焦虑来源于欲求;而人这一辈子,就是从一个焦虑跳到另一个焦虑的过程。这是个永无止境的深渊,我们无法逃避,只能通过自身努力,尽力离那想象的美好更近一些。
如果你在看完这篇文章后就忘了,然后该干什么干什么,也很正常。毕竟,
我们都只是普普通通、循规蹈矩的普通人。我们还没有学会运用理性思维修正自身缺陷。
但我还想再尽最后一份力:如果一个人真的只能理解用亲身经历作为代价换来的经验,而对超过自身认知但价值巨大的事实、道理视若无睹的话,那他得有多笨啊,真的就笨到不可救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