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是国家智造、国家安全、国计民生、国家核心竞争力,是对冲“后疫时代”产业风险和进行产业升级的战略投入。当前我国工业互联网等关键领域人才存在总量不足、结构缺口、质量不高的问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鲁昕说。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利华指出,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迫切需要一批熟悉生产制造流程、熟练掌握IT/OT知识、具备跨界协作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在“互联网+”的创新创业大潮中,产业互联网企业作为一种新的经济业态,近年来快速崛起。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有利于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也有利于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应用于国家经济、科技、军事、民生等各项经济社会领域中,促进社会生产效率的提升。 产业互联网正在为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和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能、释放新的活力,并在制造业、运输、文化等领域展现出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产业互联网相对于传统企业的核心优势在于高效率,这一核心优势来自于拥有一支掌握先进信息术、具备平台化思维、对产业有深刻理解、对实务运营有高强能力的人才队伍。既懂产业又懂互联网,还懂供应链金融这样综合性人才是产业互联网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产业互联网的效率优势必须通过高效、优质的人才队伍建设、发展来实现和保证。
在产业互联网庞大的体系中制造型产业的投资大,改造起来也比较复杂。早在1968年,那也是工业4.0的时间节点,当时产生了可编程的逻辑控制器(PLC)。这是工业互联网理论的雏形。大概80年代时,我国开始跟进计算机集成的制造系统的概念,1999年左右清华还成立了一个计算机集成的制造系统中心。美国、日本和德国都有相应理论的初探研究。产业互联网的发展主脉络就是人们一直以来探索的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基本上跟传统的消费互联网探索时间基本同步。但是,工业本身的周期规律所决定了它不太可能快速做到一个很成熟的产业,所以直到现在已经50多年的时间过去了,大家还认为产业互联网不够成熟。
未来,对于中国政府和互联网产业来讲,其实问题很简单,产业互联网是怎么发挥网络大国的优势。目前最大的瓶颈是大部分是对制造系统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产业互联网目前是要把制造系统到底怎么样,让我们的经济学家,不搞技术的也听得懂,这是我们的一个难点。2015年左右,中国开始提出中国制造2025,把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我们需要相关人才。传统大学是向内的,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专业的单一性,而产业互联网需要的是综合性,复合型的人才。 培养产业互联网人才,全方位赋能产业互联网转型升级,互联网下半场之争,唯有匠心才能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