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舒的小说《幽灵吉卜赛》里,记述了这样一段故事。
女主角丘灵因为身世原因,辗转流离于各个不同的收养家庭。
其中有一对“璧人”,看起来郎才女貌、如胶似漆,组建家庭,和和美美,与平常人无异。
但一次“女主人”醉酒,丘灵无意进入卧室,看见“她”真身,霎时无比震荡,原来温婉贤淑的她,从前是男儿身,变性手术未彻底,仍留有部分男性特征。
小小年纪的丘灵无法接受这现实,但也无从抗拒。
随着剧情发展,她又去到别处人家,开始新的生活。
亦舒并未浓墨重彩,大肆渲染“变性人”群体生活境遇如何辗转艰难,寥寥几笔、蜻蜓点水。
但是三言两语之间,已经让读者“眼前一亮”。
在这光怪陆离、色彩缤纷的人世间,着实还有这样一种群体,还有这样一种人生。
以世界上第一位变性人Lily的人生轨迹为原型拍摄的电影《丹麦女孩》将一个游离在“正统”价值观念外的“特殊”女性(或者说男性)那引人遐想、坎坷传奇的一生展览在大众眼前。
本年度掀起一时风潮的,描摹同性之间浪漫苦涩青春恋爱的影片《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更是一度让朋友圈里弥漫着一股散漫清新却又忧郁感伤的气氛。
聚焦LGBT群体的电影在世界各大电影节上越来越司空见惯,且往往是重大奖项的“入幕之宾”。
一边是可歌可泣的“政治正确”、一边是针锋相对的“适得其反”,唯一不可忽视的是,该类型文艺作品的“存在感”始终势头不减。
无论是取材于“真人真事”,还是文学家的小说作品改编,大多数同志题材电影容易将这一类“边缘”群体的生活困境大书特书。
要么失之“耽色”的浅薄、要么充溢“电影感”的虚空。
《当他们认真编织的时候》可谓是同类型电影中的“一股清流”。
同样是将镜头投向“变性人”、“同志爱”,孑然的“边缘人”与强大的“主流群体”之间的隔阂,荻上直子的这一部电影就显得“生活气息”浓郁,踏实而诚挚。
从小津安二郎到是枝裕和,再到这一部《当他们认真编织的时候》,“节制”与“柔软”这两个特质在电影里获得了空前耀眼的地位。
没有太过张扬的戏剧性、没有太过花哨的手法的喧宾夺主,导演只是将浅淡而诗意的目光投射在一个与生活“耳鬓厮磨”的故事当中,观众会随着剧中人那看似“散漫”而“舒缓”的步调均匀呼吸。
看起来是有意无意,其实是四两拨千斤,这“平静的表象内里的暗流涌动”,让人更深地沉迷。
这部电影更加广为人知的翻译名称是《人生密密缝》,但是更能够打动我的,依然是日文名的直译——“当他们认真编织的时候”。
如果读懂了这个名字,那么这部电影的来龙去脉,深入浅出的意涵与韵味便层层晕染出来了。
为什么要编织?
电影里身为变性人的凛子说,当“她”有烦恼的时候,就会拿出毛线来,一针一针地编织,编织着象征“她”失去的阳物的长筒形“祭品”,一边在心头骂着那些让“她”感到屈辱乃至愤怒的人和事。
这是“她”发泄的一种渠道,也是“她”一次次地吞下人生的不公,继续隐忍微笑前行的“动力”。
这可以被看做是整部电影的一个立足点,或者说重要的“线头”。
前前后后出现的十数次“编织”的情境,不约而同地都流淌着一种角色对身边人或者生活的“抱怨”的语境。
无论是凛子本人、是凛子的母亲、是被母亲抛弃的女孩小朋、是凛子的同事,是牧男的老母亲,还是牧男。
要么是抱怨丈夫的不体谅、要么是抱怨命运的不公正,或者是倾诉身为家长儿女不争不孝的悲哀。
但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虽然语义表层是“怨诉”,但是包裹的内核却是“爱与温柔”。
因为在乎,所以苛刻;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人世间的一切关系,兜兜转转到头来,不过是这十六个字。
电影采用双线结构,借女孩小朋对怀有隐秘同性情结的男同学的情感态度的“三步走”,来侧面烘托与呼应女孩对与常人不一样的“舅母”凛子之间的心理情绪。
由最开始的提防、抗拒、厌恶,到之后的正视、靠近、了解,再到最后的亲近、接纳,与释怀。
女孩的价值观念的悄然转变正折射出大多数人对生活中与“平常人”不太一样的群体最常见的一种态度。
然而这“三步走”往往没有那么一帆风顺,更多人局限在第一步就已经止步不前。
电影是温柔的,为观众呈现了一种明朗的、舒缓的、不卑不亢的生活走势。
虽然凛子和爱人没能称心如意地领养侄女,但是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存在形式已经得到了她的参与和悦纳。
虽然只是她一个人,但是这“一个”,是重中之重,因为她是血肉至亲。
生活中,我们或许能够面对社会的非议云淡风轻,但是亲朋好友的一个冷落厌恶的眼神,却往往能够让我们全线溃败。
和亲人的“和解”,已经是生活最珍贵的圆满。
离家出走的美贵,在沉睡的母亲耳畔唱着童谣,将从前脏乱不堪的房间打理得整洁明净;吞下安眠药的男孩子幸免于难;凛子完成了由男性向女性跨越的一个重要步骤——心理上的自我认同,接下来的日子,“她”身份证明上的信息会更改、还会与牧男结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明天。
每个人都应开始新生活。
像打开尘封的窗帘,让阳光清透地照进来。
生活需要积淀,但生活更应该自我纾解,因为太过负重,人会崩溃,因为生活始终在继续,未来尤可期。
人是容易产生偏见的种族,这未尝不是一种人性的投影,但是社会的有序与优化,需要的是更多的良善与圆融,是人和人站在青天白日下的彼此善待与成全。
人心的深深宫阙,有时候也需要那样的一束光芒映照进来。
像处在风口浪尖的凛子,依然能够保持善良,温柔细心地操持每一顿饭、一丝不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局面,最终总是各自内心的投射。
善意地对待这个世界,世界总会回以善意,这是最积极开朗的价值观。
即便不是此刻,或许就是明天。
所以,这已经是能够盼望的,最好的收尾。
整部电影冲突最激烈的一节,也不过是小朋的妈妈拜访弟弟家,准备带走女儿。
其余的时候,即便是当代表传统眼光的男同学家长面对站在岌岌可危的世俗边缘的凛子的时候;凛子妈妈得知儿子的心声,以及面对学校里的体育老师的时候,都是剑在鞘里的肃清与沉实。
以LGBT为切入点,最终依然落实到亲人之间的代际关系、人与自我内心秩序、与周遭生活处境的冲突与融合,这才是种子落在了土壤里,显得沉稳而有的放矢,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天马行空、乱花迷眼的色相意淫。
这一点,也是值得该类型电影加以借鉴的闪光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