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写这个题目已经好久了,经历了自己孩子的幼升小历程,加之自己又投身于《汉字思维》的教育培训工作,而自己的父母又曾是体制内的中学教师。最近的高考、中考以及热剧《虎妈猫爸》、复旦大学宣传片抄袭等引起的广泛讨论,似乎也到了提笔一书的时候了。犹疑至今,是因为探讨中国教育题目太大,而且探讨教育必先探讨社会,探讨社会题目就更大了,太宽泛的题目,作文就难了。好在我已不需要再次经历高考,而以漫谈为题,也可遮有失条理之丑。
都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但有些没什么文化的家长的孩子读书却很争气,而本身是知识分子家庭出来的孩子读书却未必都好。所以从孩子身上能够体现出来你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以及在他身上花了多少心血。嘲笑自己飞不起来却在窝里下了个蛋,要下一代使劲飞的的言论可以休矣。孟母也不是什么“知识分子”,何以孟子成了圣贤?如果好的学校与差的学校没有区别,好的环境与差的环境同样能培养出人才,孟母又何必三迁?
有什么样的父母未必就一定有什么样的孩子,但有什么样的社会一定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也一定会形成什么样的社会!为什么这么多家长自觉不自觉地都不愿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什么报章杂志、新闻媒体,儿童心理学家、教育专家统统在呼吁这是个伪命题,小时候好未必代表将来好,人生的路还很长等等,而家长们依旧置若罔闻,不惜一切代价逼着孩子学这学那?很多教育从业者归咎于家长的焦躁心理及攀比情绪,而在我看来这不过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拿家长说事是最容易的,逃避责任也最轻松。
我曾经在微信上就一篇“女儿幼升小的辛酸史——戳到了无数家长的痛”发表了如下评论: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确实是个伪命题,一生下来你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因为你既非官二代亦非富二代。若是男儿,只有拼命成为官一代或富一代;若是女儿,除了自己努力,还能嫁给官一官二代或者富一富二代。若是想活得独立有尊严,父母砸锅卖铁送你出国,这就是现实中的焦虑家长!
当今的社会,金钱似乎成了衡量一切成功与否的标准。当金钱渗透到教育、医疗等需要靠同样重要的德行相支撑、配位时,德行之柱已然坍塌。因为本来就配得上高收入的职业,在被不需要多少文化就能赚钱并获得尊重、通过投机钻营等不公平手段便可轻松获取财富的示范效应与冲击下,又有多少从业者仍可保持自己的操守呢?在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需要用德行来约束自己的从业人员失去应有的操守以后,那些缺少教育的或者无道德约束的人自然如多米诺骨牌般,为了利益不择手段,以至于连最基本的食品安全的道德底线都丧失了。
功利性的社会价值观必然催生出功利性的教育,功利性的教育又继续培养出更功利的人,中国的教育与社会就这样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