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聊天场景
最近和朋友聊天,走廊的阳光下,点燃一支烟,朋友长嘘一口,慵懒的贴在走廊的扶手上,让阳光穿过白色的塑窗玻璃,散在一身名牌的黑T衫、黑色收腿长裤上,旁边路过仲夏女孩,短衣短裤,瀑布的长发,如同会移动的雕像一般,目不斜视的走过,显然抗拒烟味与基本的礼貌权衡后,选择了更为不敏感的无视。
不与对的讨论
我们品着阳光聊了起来。谈到了非此即彼的思维限制,不是黑的,就是白的,不是对的就是错的,不是好的就是不好的。简单的一个不字,简单的一个对字,用到了评判的时候,就让一个人无法一分为二的看待事务,没有辩证统一,没有自我反省和批判,我们的思想就又退回到马列主义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之前的愚昧时代。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缺乏事物的理解,仅是为了简化理解过程而进行的事物探讨方法。比如,我们发现明显不对劲的地方,就表达了不的含义 ,但是这些事情确实发生,影响到了我们,我们采取拒绝后,事情似乎就按部就班,一帆风顺,结果遇到新的障碍,发现就是前面拒绝的结果。这说明,拒绝让我们失去一部分不合理。同时以后的顺理成章也会增加困难。这个逻辑来自包容万象,常人都愿意选择经历风雨来感悟人生道路。朋友说,老毛懂道,在矛盾中实践,走出了自己的路。我哈哈一笑,时势造英雄,老毛是独一无二的,现在不会有,以后难说。
鲁迅不写王,就是一种自我控制
谈鲁迅的不,祥林嫂、孔乙己、闰土、鲁迅笔下一个个生动的人物成为了旧时代悲剧的产物。鲁迅有思想,要不然他写不出这样的人物,他对社会的认识停留在近似于莎士比亚悲剧式的平凡人物描写。为何那个时候的鲁迅没有写王,那个时候的帝王是没落的,与即将新生的中国背道而驰,但总有与中国命运进程的交汇点,想来鲁迅听说过莎士比亚,穷尽思维也无法超越,不如另辟蹊径,在乏人问津的中国旧社会找到一群社会形象。至于架构历史来写活王的世界,鲁迅对此选择了对与错的认识。他找他对口的人事物来描写。忽略了左右这些平凡人生活的帝王,他认为,帝王就是旧制度的保护者,写出社会习俗和制度,相对于触摸到帝王世界的门槛。坚持不写王的鲁迅,得到了自控,得到世人的称道。
不与对,是人的某种状态
其实,不与对,表达的是一种人性,看到的事务无法找到本来面貌,就用要不这样,要不那样的简单的归类,选择一类相处,另一类则进入到下一次轮回。实际上是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全部,内在的外向化,表达为对事物的认可和拒绝。因此,如果我们说不多了,表达不同意见多了,听事情总想起其他,说明我们自己处于某种失控的边缘。
适度休息,与父母谈心,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写写日志,或者听音乐,做运动等等,让自己的身心回归到自己可以控制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