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一旦与兴趣结合起来,便有了无穷尽的动力。所以教师的课堂设置应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因此,在新课导入时,可采用适当的新媒体教学手段,比如借助影视作品,声乐片段,精美的图片以及精彩有趣的小故事等来导入新课,然后再开始课堂授课,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方面,教师可以借助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实现,课前可以布置适当的预习作业,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或借助工具书来完成,稍有难度的部分可以通过搜集资料或同学合作来完成,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就会养成。
在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这个要求中,我们可以明确的告诉学生,语文是及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语文能力的培养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综合提升,仅仅着重提升一个方面是不可取的。语文学习首先要注重字词的积累和生字的学习,因为这是形成四种能力的基础。
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这一点在新教材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一个是自读课文的设置,另外是口语实践活动的补充,还有探究学习模块的实施,都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创设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提供了充足的保障。此外,现在很多学校都采取的小组合作式学习,也是实现这一要求的实际保障。
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学到了语文学科知识,也形成了自主探究,小组分工合作,质问答疑的良好习惯。这种习惯的形成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发展变化中的人,每一名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每一个孩子随着生长阶段的变化,性格也会发生变化,所以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
对于暂时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孩子,教师应该耐心的帮助他们,选择自己合适的学习方式,寻找自己对于语文学科兴趣点,慢慢培养学习的热情,继而提升语文学习能力。